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社会地位不同,意味着人们所占有的各类资源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不同。以往有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问题在低社会阶层中也更为常见。例如,低社会阶层有更多的消极情感、更少的积极情感和更多的社会压力(Gallo,et al.,2005;Gallo & Matthews,2003;Wolff,et al.,2010)。本研究要考察的是,在社会阶层与心理健康的指标之间,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对于各种群体都存在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的功能,不论是观察者还是受害者,不论是有利群体还是不利群体(Dalbert,2009)。公正世界信念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提高积极情绪、降低不公正带来的消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周春燕,郭永玉,2013a)。本研究想要探讨的是,公正世界信念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是否是普遍存在的,即无论对处于优势地位的高阶层还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低阶层,公正世界信念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着正向的、积极的关系。相信世界是公平的,人们最终会得其所应得,这种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否会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增强人们对生活的控制感、提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显然,这种维护作用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低阶层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在经济收入及占有社会资源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低社会阶层往往比高阶层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如何正视现实、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并继续努力,这对于低社会阶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公正世界信念促进心理健康的适应功能,主观幸福感是最常用到的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标。大量研究(Dalbert,1999;Dalbert,2001;Dzuka & Dalbert,2002;Dzuka & Dalbert,2006;Lipkusa,et al.,1996)表明,公正世界信念与各类人群的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大部分研究采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来考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层面与公正世界信念的关系,结果发现,公正世界信念与情绪有一定关系,但是关系并不如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那么稳定(Correia,et al.,2009)。在以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周春燕,郭永玉,2013b)中也发现,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阶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在积极情绪中,希望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Snyder et al.,1991)。希望是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的个体特质,有研究(徐强,2010)表明个体内在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其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希望使得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能够对未来抱有信心,从而能够持续追求长远的目标。谢晓非等人在512地震灾区开展的研究(Xie,et al.,2011)中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受灾民众越倾向于进行未来定向,感受到的希望感越强烈。

在现实世界里,不公正是普遍存在的,那个人们为什么要极力维持这样一种看似虚幻的公正世界信念呢?公正世界信念理论认为,这种信念使人们相信所处的世界是稳定有序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自己会被公正的对待,不会成为不可预料的灾难的受害者,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才能追求自己的长远目标。寻求控制(control)也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类基本动机(Baumeister,2005;Epstein,2003;Fiske,2002;Ryan & Deci,2002)。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 / sense of control)就是我们对自己能否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事件的一种主观感知(郭永玉,贺金波,2011,pp.235-236)。虽然公正世界信念理论认为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是维持公正世界信念的原因之一,但是目前探讨公正世界信念与控制感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本研究将采用主观幸福感、控制感、希望作为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民众的问卷调查来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阶层与及心理健康的关系间的作用,并探讨公正世界信念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