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世界信念与目标承诺的关系

一、公正世界信念与目标承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对于来自于家庭社会阶层较低的家庭的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得分越高的个体,在挫折情境下,对自己选定的、感兴趣的目标(通过训练提高推理能力)的目标承诺更高。目标承诺所测量的是个体对某一目标的坚持性及愿为某一目标分配的资源多少。也就是说在挫折情境下,公正世界信念高的低阶层学生更愿意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与Laurin,Fitzsimons和Kay(2010)的开创性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究竟是“人穷志短”还是“人穷志不短”?一个重要的差异可能就源自于处于劣势中的个体对这个世界是否公正的信念不同。

但是,是不是说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提高其公正世界信念就可以增进其对目标的追求,从而改变地位呢?价值观和信念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通常它们与自身的处境是相一致的。人们会以自身的处境来进行社会公正与否的判断。由于低社会阶层占有的各类资源相对较少,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体验到的不公正感通常会更加强烈(Whyte& Han,2008;怀默霆,2009;马磊 & 刘欣,2010;王甫勤,2008;王培刚,2008;翁定军,2010;谢颖,2009)。同时,持续而强烈的不公正感会逐渐成为对世界的一种稳定认知和期望,因此低社会阶层的公正世界信念也相对较低。在研究者开展的另外一项针对来自不同家庭社会阶层大学生的研究(周春燕,郭永玉,2013b)中发现,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阶层,家庭社会阶层越高,其公正世界信念得分也越高,来自高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得分差异显著。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说,通过树立或者培养低阶层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就可以促进其对目标的追求。公正世界信念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来保障低阶层在竞争中的机会平等,保障向上流动通道的通畅。公正的世界保障了低阶层向上流动的希望,给了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改变地位的信心。只有“人人有机会”,才有可能 “人人肯努力、人人有希望”,而在不能保障“人人有机会”的前提下,空谈要改变观念,想要“人人有希望,人人肯努力”,这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