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世界信念维度构建的理论依据
1.时间维度的确定
首先,关于公正和正义的概念辨析。在英文中,公正与正义两概念基本上是同义,英文写法均为“justice”,在汉语语境中两者在多数场合也是可以通用的。研究者认为,公正和正义两个概念的混淆是在中文语境下产生的(吴忠民,2011;许超,2010)。吴忠民(2011)认为,正义和公正在汉语语境中的核心差异在于,正义是一个“应然”“纯粹”的最高价值观层面上的事情,而公正则是一个将“应然”和“实然”结合在一起,依据“应然”的基本价值观进行现实社会的基本制度进行安排的问题,即把“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应然是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说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实然就是事物存在的实际状况。一般来说,作为事物的现实表现的实然,总是与应然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或背离。对应社会公正,应然就是社会公正最终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一个最高标准,是终极的公正,通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社会正义”一词。而实然则是指社会公正的实际状态,此时则更多的使用“社会公正”。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是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时间维度来理解社会公正的应然与实然之区分。应然对应的是未来的、应然达到的标准,对应于期望和目标;实然则是所面对的现状,对应的是人们在现有条件下对公正的感受和判断。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对时间维度的重视。公正世界信念的核心内容即相信世界是公正的,所有人最终都会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善恶有报”对应的就是得其所应得,有因必有果,这类似于前文中提到的内在公正,“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应的就是终极公正,不公正总是暂时的。虽然报在中国社会即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也是一种比较核心的文化观念(翟学伟,2007)。但在学术领域,关于报及报应观的研究却并不多。杨联升(杨联升,1996)于1957年发表了文章《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从而揭开了对报及报应有关研究的序幕。有关报的研究常常被纳入社会学中有关社会交换和社会资源的理论范畴中,但是报与社会交换又有文化上的差异,因此有研究者(翟学伟,2007)认为社会交换的理论不足以概念这一本土概念的精妙之处,他认为,报是基于中国传统封闭性社会而形成的封闭式的交换方式,报应观念是一种最为复杂的信念系统,为了保证交换系统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国人在信仰观念上会将日常世界对应性地投射到幻想世界,这也说明国人的不同层次的报应之间是连续的、相通的。这种延续会体现在家族链上,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也有可能体现在轮回上,如前生、今生和来生,或是另一个世界,如阴曹地府等。当然,传统的善恶报应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是有差异的,在此不做深入讨论。而传统意义上的善恶报应,时间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维度,因为坚信终极的公正的存在——“时候一到,一定会报”,眼前遭受到的不公正都只是暂时的,这对于不公正的受害者是极大的安慰。这在公正世界信念的理论中,就是终极的公正。
关于传统报应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研究者(景怀斌,2002)认为,报应思想对于化解个人不能控制的事件结果是有效的,可以帮助不公正的受害者接受所遇到的困境,缓解心理冲突,达到心理平衡。但是一项针对512地震灾区老年佛教信仰者心理健康的研究(王婷,韩布新,2009)表明,佛教信仰对震后老年信徒的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信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宗教信仰者。对此,研究者(韩布新,王婷,黄河清,王绪梅,2009)提出的解释是,在归因思维中,面临灾难现实、虔诚持守与善恶因果报应信念的冲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公正世界信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应观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强调行为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功能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是有利有弊,存在着双重作用。
2.时间维度与人际维度的整合
关于公正世界信念在人际层面的自我-他人的区分,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是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因此是需要保留的。但是,本研究考虑将人际层面的自我-他人区分与时间层面的现在-未来区分整合到一起,而不采用现有的将自我—他人与程序—分配相结合的整合结构。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对公正世界信念与公平感的差异的考虑。公平感是人们对于某事物公平与否的主观判断和感受,也就是人们对于公平的知觉(perception of justice)。有研究者(周浩,龙立荣,2010)认为,理解公平感的核心在于理解在公平的社会比较过程中人们选择参照对象的规律。因此公平感通常指向具体的事件,而且通常是有相对具体的社会比较对象。有大量的研究论及程序或是分配结果对于公平感的影响,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程序的影响可能更突出。新近的研究也加入了人际互动的影响(张松,戴春林,李茂平,2010;周浩 et al.,2005)。在这些研究中,程序、结果、环境都是需要操纵和控制的变量之一,是相对具体的。而公正世界信念则是价值观层面的信念体系,是相对上层的、抽象的、不依赖于具体情境的体系,很难说是哪一件事情、哪一个情境或是哪一个遭遇导致个体形成了某一水平的信念,而是个体基于个人观察和经历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笼统的、整体的信念,这种信念在没有具体情境线索时仍然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公正是否的出发点。因此,在价值观和信念层面,程序或者结果是相对小的、具体的概念,而不适宜对信念体系进行结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