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与刻板印象

五、社会阶层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人们对于某些社会群组的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张莹瑞,佐斌,2006)。由于刻板印象是一种群体知觉,因此,成为群际关系和群际行为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阶层与刻板印象及内群体偏好的关系的探讨,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

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刻板印象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而Fiske等研究者则更加关注刻板印象的内容及其维度。Fiske等人(Fiske,Cuddy,Glick,& Xu,2002)提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有四大基本假设。首先,能力和热情是刻板印象或者偏见的基本维度,刻板印象或者偏见就是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每个核心维度都包含一簇相关的刻板印象具体特征,与热情有关的包括友好、善良、可信、真诚,而与能力相关的则是能力、自信、才能和技能,并通过1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决定外群体的分布假设(Cuddy,Fiske,& Glick,2008)。其次,该模型认为,大部分刻板印象都是混合型的,或者说是互补性。即大部分社会群体在上述两个维度上都是一高一低的,即那些能力强的群体,通常在热情的维度上得分较低,或者相反。只有少数群体在两个维度上都占据较高或较低的位置。再次,SCM的另一个重要假设为,人们会依据个体所属群体的社会地位来预测个体的刻板印象。因为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等级结构,所以人们会通过观察群体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来预测群体成员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属性。社会地位与能力呈正相关,人们倾向于认为,社会地位高的人才能也更强,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则是缺乏能力的,Fiske及其研究者开展的大量研究都验证了这一点(Fiske,Cuddy,& Glick,2007;Fiske,Cuddy,et al.,2002;Fiske,Xu,Cuddy,& Glick,2002)。最后,刻板印象的内群体偏好假设。人们在评价自身所属群体(我群或内群)时,通常在两个维度上都给予其以较高的分值,它被称为纯粹刻板印象(pure stereotypes)或非矛盾的刻板印象(unambivalent stereotypes)。

依靠热情和能力这两个基本维度,SCM将刻板印象划分为四种群体类型:高热情-高能力群体,如美国的中产阶级;低热情-高能力群体,如亚裔美国人、犹太人和富人等;低热情-低能力群体,如吸毒者、流浪汉等;高热情-低能力群体,如老人、残疾人等。后期研究者们对SCM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虑到对不同群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形成了将刻板印象内容与群际情绪、行为反应倾向相结合的系统模型——BIAS Map,这被认为是对该理论模型的重大发展。但是在这一模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提出者 Fiske也留意到了一个问题,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社会结构变量的影响以及能力-温暖模型的跨文化稳定性,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Fiske与其同事(Oldmeadow & Fiske,2007)在一篇文章中专门探讨了制度正当化的意识形态——公正世界信念和社会支配倾向在阶层与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在两个个体差异量表上得分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认为,阶层越高的人能力越强,阶层越低的人能力越弱,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温暖维度与阶层的关系上意识形态层面的个体差异则不存在类似的影响。

其次,尽管大量的刻板印象研究证实了能力和热情作用,但是,Wojciszke(2005)认为对自我和他人的知觉中道德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刻板印象重要内容。Leach,Ellemers 和Barreto(2007)也通过一系列实验把SCM 与道德联系到一起。这里,道德(Morality)是指诚实、可靠和正直。以上研究者认为,应把SCM 中的热情改为社会性(Sociability),并强调在内群体维度中应最重视道德因素,而能力和社会性应次之。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道德在内群体评价中的重要性要高于对能力和社交性的评价,同时内群体道德影响了群体水平的自我概念,这些与积极评价相关。研究发现,尽管一些内群体认为,相比较外群体而言,内群体缺乏能力、社会性或声望,但他们一致认为内群体较他群体而言,其道德和品质是更良好的,这是首位的。Mosquera等人的研究(Mosquera,Manstead,&Fischer,2000)发现,西班牙和荷兰大学生都分别认为对方群体没有本群体更诚实和可信。因此有研究者(管健,2009)认为,在倡导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尤其应进一步展开道德维度的研究。而在随后国内开展的一项研究(高明华,2010)中得到了验证。

在制度正当化理论中,刻板印象也被认为有对现状进行合理化和正当化的作用,它通过将高地位群体成员视为是有能力的、努力工作的,将低地位群体成员视为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使得人们认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是自然的和适当的,进而导致人们主动地维护和支持现状。同时,人们也通过互补性的刻板印象来对不利群体进行补偿,Jost与Kay等人(Kay,Jost,& Young,2005)发现,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失败者”,人们倾向于在与成功无因果关系的无关特质上给予补偿。例如,认为该“失败者”在外表上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在与成功有因果关系的重要特质上则会进行贬损,如认为该“失败者”不那么聪明。而对于处于有利地位的“成功者”则倾向于褒扬其重要特质,如智力;而在无关特质上进行贬损,如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