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
郭 红:我觉得你有一点确实给人很深的印象,那就是你对传统文化有很深很深的情结。如果说别的作家作品有很多西方的元素,很多来自西方的现代观念,但对你好像有一个特别纯粹的中国文化的根,你的作品里面这种色彩更浓烈。你是要刻意保持这种纯粹性吗?
郭文斌:是。不但刻意,而且自觉。一说到对传统的尊重,有人就会说你老土啊,落伍啊,但在我看来,传统恰恰是最时尚的。当所有人都在兜圈子的时候,你站在原地不动,也许是最好的抵达方式,因为当人们兜了一圈回来,发现你已经早在目的地了。你原地不动,但你却成了最先到达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先锋”。
郭 红:传统是超越时尚的。
郭文斌:对。它是超越时尚的。传统是母亲,是我们来的地方,我们的来处就是母亲啊,有谁能够拒绝母亲呢?说具体一些,传统就是天地之心,所以它是永恒的,不可能说今天有一个天地之心,明天又有另一个天地之心。
郭 红:这不对。即使传统是一条文化的河,它仍然会随着时代发生一些调整。
郭文斌:再怎么调整它的基本元素是不变的。
郭 红:我特别害怕这种比喻,我觉得你也应该警惕。这种比喻会把它固化了。当然传统有它基本的精神和元素在里面,但是传统一定是变的,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念隔一段时间也是传统了,但隔一百年来看,它已经不是此前的传统了,变化大极了。
郭文斌:那我们两个人理解的传统的概念不一样,如果会变,它就不是传统。
郭 红:你的传统是得自孔子吗?但是可能孔子与他之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一样了,你所说的传统是从哪里开始呢?
郭文斌:那不对。一些基本的价值是恒久的,你能说孔子时代的母爱和我们今天的母爱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正是在自觉地维护传统。
郭 红:这不是传统,这是本能。这是人的本能的遗传,这是生殖本能和种族本能,这是人性。
郭文斌:那文化承载什么?表达什么?文学表达什么?这么多年谁说母爱过时了?谁说亲情过时了?如果母爱不过时,亲情不过时,传统就不过时啊。
郭 红:现代的人也没有说母爱和亲情过时了,一样在追求爱情和努力做很好的父母。我觉得母爱和传统是两回事,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文化性。传统不能把母爱作为着落点。
郭文斌:当然,我只是用母爱作比,比喻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比如说这些年我们在探讨的道德问题。那么,什么是道德?你不用比喻还是说不清楚。什么是道我们是无法讲清楚的,但若用交通规则作比,大家就觉得好理解。这套最古老的“交通规则”并不是古人创造的,只不过是古人发现的。古人发现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现代仍然适用,人们只有按此出行才能获得安全,获得成功,获得快乐。在我看来,这就是传统。这些传统并不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过时。难道时代变了,我们就不需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了?呵呵,这又是一个比喻,但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质,不然你怎么去讲道和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中就告诉我们,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不是明月,但是他又必须借助手指来给我们讲明月的故事,这真是一个无奈。
郭 红:那你觉得如果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作一个比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郭文斌:我觉得传统文化是一种根本文化,是一种灯的文化。呵呵,我又用了一个比喻。我在《农历》里面写了一个故事,盲女荞听完晚课,老师说天已经很黑了,你打一个灯笼回去吧。荞说,我一个瞎子打灯笼有什么用?老师说,有啊,你是瞎子,但别人看见你手中的灯笼可以让开你啊。荞说,那我就打上吧,就打着灯笼回家。不想半路上仍然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荞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手中的灯笼吗?对方说,你灯笼中的灯早已灭了。她就恍然大悟了。她悟到了什么呢?原来一切外在的光明都是靠不住的,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本有的光明。
我所理解的传统就是这个“本有的光明”,而能够让每个人点亮那盏永远不灭的、能够照亮他一生的心灯的方法,也是传统。
郭 红:这个表达太诗意了,能不能具体点?比如说我问你,老师,什么是传统文化?你说传统文化就是一个灯,那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
郭文斌:对。但是借助这个比喻,我们至少知道了什么是内在,什么是根本性。换句话说,传统就是能够把人带向内在和本质的道路和途径,它强调的是根性、种性。当然,这又是一个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