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是毛的文明——就文明城市建设答友人王晓非

皮是毛的文明——就文明城市建设答友人王晓非

我们虽然不能把一个文学繁荣的城市就命名为文明城市,但是一个文学衰败的城市显然不能算是文明城市。百科词典对“文明”的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在这个精神财富的总和中,文学在首位。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可见,文明是指:因为“文章”而“光明”。

也就是说,真正的“光明”是“文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的这句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可见文明和文德辉耀有关。孔颖达有言:“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用什么经天纬地?文章。

也见文明和文治教化有关。前蜀杜光庭之“柔远俗以文明”论道尽了文明的功用。一个“柔”字,妙不可言。这让我想到了“水”。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在我看来,这个“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水”,就是文明。

非常赞成当代文明学奠基人张荣寰先生提出的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直接导致文明的出现的观点。他把人类幸福称为高级文明,其只能是人格社会的产物,是新人格和新生态和谐共进的结果。他指出,必须从人自身及其生态的上升与和谐入手,通过实现人类文艺复兴与人类共同体而迈向人类更高文明,并解决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信仰之间、人类之间、人及其环境之间等发生的所有不幸。一句话,人格决定成败,也决定文明。

而文学的意义,正是为人格提供资粮和营养,为安详提供细节和入口,为幸福设计可能性。

对于当代人来说,最大的文明行为无疑是过“低碳生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地球都不存在了,我们还奢谈什么文明?由此观之,一本《老子》、一本《庄子》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文明范本。由此观之,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最文明的生活方式。因为它们是低碳的,低碳的生活、低碳的心灵。

无论是对文学的重视,还是低碳的倡导,银川市都走在了前面,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我们真是要对所有诗意、低碳生活的呵护者和营造者深深致敬。

20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