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和演变

春节的起源和演变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大的民俗,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郭文斌说,春节的起源,现在有各种考证,但有一种通用的说法,起源于尧舜时代的“腊祭”。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百姓依天靠地生活,年头岁尾,用天地所赐五谷报祭天地,报祭祖先,感恩苍天,感恩大地,感恩岁月,后来渐渐形成岁末年初祭天、祭地、祭祖的习俗,直到演变成春节风俗。

郭文斌说,今天的春节恰恰是古代的元旦。

据相关文献记载,先秦前,过春节的时间,或为十二月初一,或为十一月初一,或为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历》实行之后,才定为正月初一,名称有献岁、元日,等等。唐时正式名为元旦。唐太宗时期,皇帝会把“普天同庆”写在金箔卡上赐予大臣,后来演化为贺卡。到了宋朝,春节已经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用纸包火药制作鞭炮,为春节增添了许多音响喜庆。也是在宋朝,吃饺子成为春节的重要内容。明时,春节的形式跟今天很相似了。清时,春节内容的密度更大,长度也拉长了,整个春节,从腊八开始,到元宵结束。

中华民国时期,为了跟西方历法接轨,试图把元旦定为春节,不想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1914年,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经袁世凯批准,向全国推行,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以立法的形式把元旦作为阳历年,把春节作为阴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