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免疫力
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即将到来,本报刊发宁夏作协主席、作家郭文斌和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韩春萍的一组对谈,就智能终端盛行、碎片化阅读对经典阅读的冲击、电子阅读会不会取代传统纸质阅读、如何让读书滋养我们的生命和精神、如何更有效率地读书以及如何为孩子和家庭创造“有利润的阅读”环境等话题,作了分享。
郭文斌的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近年来,郭文斌致力于推行“安详文化”,希望能为解开当代人所面临的精神疑难和心灵困境而尽一份力。其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已在西北地区多年的读书分享活动中,被诸多抑郁症患者和家庭视为辅助治疗读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韩春萍:我注意到,在您的书中,发行量最大的不是代表作《农历》,而是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这是为什么?
郭文斌:对。《寻找安详》已经重印十五次,为什么大家比较认可呢?现在看来,是读者能从中找到放松感、安全感,它主要是抑郁症患者痊愈之后口耳相传在推广。在这一次疫情中好多人就给大家推荐这本书,为啥呢?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读几页就睡着了,它能让人放松。
这些年我在干预抑郁症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但凡你去跟踪抑郁症患者,他的爸爸妈妈都有强烈的“三欲”。哪三欲?控制欲、占有欲、表现欲。爸爸妈妈的“三欲”又是怎么来的呢?再去跟踪会发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有恐惧。爸爸妈妈内心的恐惧又是怎么来的呢?再往深里挖你会发现,这些父母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再往前找,你会发现这些父母在童年的时候缺爱了,正是这种缺失让他们害怕失去,越害怕失去,就越控制,越占有。这几年我们小课堂干预了好多这样的孩子,只要爸爸妈妈把“三欲”降低,孩子会马上好转。因此,我就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帮现代人重建安全感,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读有安全感的书。在《寻找安详》的姊妹书《醒来》中,我就特别探索了这一问题。从《醒来》的发行势头看,很快会超过《寻找安详》。
一定意义上看,今天的疫情大暴发,就是人类的安全感教育出问题了。
韩春萍:郭老师一直呼吁大阅读决定生命力,人们现在习惯用智能手机,各种信息耗费了很多精力,一年下来可能也读不了几本书。请您谈一下读书的意义。
郭文斌:古人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是许多人家的中堂对联,以此提醒家人,人生无非就是两件事,第一读书,第二行善。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保持了几千年的传统,那就是耕读传家。为什么要读书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读书。人有两套营养系统,一套是食物,一套是读物。给身体提供营养的是食物,给心灵提供营养的是读物。
韩春萍:您一路走来,读书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是改变呢?
郭文斌: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要说,阅读有广义狭义之分,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讲,我在应该读书的年龄,恰恰没书读。上小学时,常常半学期了还没有课本,要么借旧课本,要么抄课本。唯一读过的课外书是《渡江侦察记》,还被撕掉了一半。从广义的角度讲,听过不少书,那就是戏,还有父母在被窝里面讲的那些民间故事。比如,我在长篇小说《农历》里面把整个《目连救母》“搬进”“中元”那一章,有评论家说,这样破坏了书的文学性,影响获奖。
韩春萍:那您为什么几次修订书稿都没有舍得把这一出戏拿掉呢?
郭文斌:因为太喜欢了,那真是一种生命的营养。讲的是目连母亲因为不知书达理,做了错事,被罚到地狱受苦。目连想尽一切办法,把母亲救出苦海这么一个过程。一次次看这出戏的时候,人的孝心、敬心、畏心被唤醒。
韩春萍:对。《目连救母》是非常重要的一出民间戏曲,源头是民间神话传说。读书也应该包括读民间口传文学和民俗文化。
郭文斌:对。我把它称为大阅读。在宁夏西海固,有着非常丰富的仪式感的民俗,我在长篇小说《农历》里面写到的十五个传统节日,就是童年记忆。那十五个节日,事实上就是十五部书,年年重复,让我们得以浸润其中,读天读地读人间。
大年三十,我们要到庙里抢头香,当我们站在庙台前的时候,那一种震惊用语言无法描述,为什么呢?庙墙上全是各种各样的对联,就像一个书法展。大年初一要一家一户地去串门、拜年。乡亲们平常舍不得挂的字画,这时都挂出来了。有许多字就是那时候认的,有许多对联就是在那个时候背下来的,比如“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自天来”。问父亲什么是“三阳”,什么是“开泰”,当时不懂,后来才知道这是《周易》里面的泰卦。《周易》里面最吉祥的两卦,一是谦卦,一是泰卦。问啥叫“五福”,父亲就给我讲,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那“五福”怎么样才能获得呢?父亲就讲,好好读书,好好行善。教育完成了。
韩春萍:是的。民俗文化和口传文学具有教育和传承的功能,今天的纸质阅读氛围变淡了,虽然网络信息比较繁杂,但网络环境作为虚拟空间,作为现实的投射空间,与传统的民间社会形态非常相似。您认为这时候重提大阅读概念会有怎样的启发呢?
郭文斌:在中华五千年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个保持不变的传统,那就是耕读传家。耕读是大前提,传家是一个期许。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明没有断流,我想跟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一个传统有关系。这种传统的优越性,在这次全球性疫情暴发期间充分显示出来。如果只玩概念,只玩虚拟,只玩数字经济,现在就吃不消了。当下,人们需要实实在在的面粉,实实在在的大米,实实在在的口罩,这就是耕读传统的重要性。中国人传统的早晚课,让我们的心灵保持生机。早上读书提醒你一天怎么度过,晚上读书检查你一天是否有错。天天反省,天天矫正。耕读传统的“耕”,对应在今天,就是实体经济。每年的一号文件,也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韩春萍:我们现在说一下狭义的阅读。您认为阅读对最普通的人来说价值在哪里?
郭文斌:在我看来,主要是提高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生存能力、生活诗性。但是,随着手机终端的发达,纸质书的阅读量下降了,从80%降到了20%。每个人的手上都是一部手机,眼睛一睁开在手上,临睡前还在手上。浅阅读正在代替深阅读,粗糙阅读正在代替精致阅读,人类面临着被碎片化信息流裹挟的危机。
韩春萍:这大概是每个人的困扰,其实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媒介和阅读方式改变了。那么今天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促进阅读,我注意到,您在谈阅读的与时偕行,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郭文斌:这些年,我倡导大家建立一种带有激励性的机制性的读书群,也可以称为考核式读书。今年大年初六,我就倡议全国传统文化平台,赶快建线上读书群,没想到效果很好,两个月下来,经我倡议的读书群已经有一百多个。这些读书群用什么方法呢?每天在群里打卡,今天你读了多少页,读了多少章,有量化考核,只要你进群,就不能偷懒。如果两天没读,或者三天没读,那就请你出群了。其中有一家“文明十二家”群,在两个月的视频总结会议上看到,能够坚持长期读书的人有多少呢,八千多人,能够每天写读书笔记的有一千二百人。
每天读一小时的书,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我算了一下,总共得三个小时,有些同学居然把读书笔记写到两千字,十天两万字,六十天,就是一本十二万字的书。
在今天,我们更需要抱团取暖,抱团学习。七年前,我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倡议在银川建立了“寻找安详”小课堂,成立班委,组织大家学习。每进教室,要关手机。五天的封闭班,愿意参加的,要遵守班规,其中有一条,就是上交手机,告知家人,有事打课堂公共电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意识到,现在,靠自觉性读书,靠单打独斗读书,已经很难。读几页书,就想看一下手机,一看,就被粘住了,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很懊丧。
韩春萍:利用读书群互相鼓励、相互督促来读书是一个好办法,我也在实践,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阅读作为个人行为一旦团体化,共读什么样的书就成了重中之重。您是如何促成读书群成员达成共识的呢?
郭文斌: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阅读为心灵提供营养,营养有高有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有体会,信息纷繁杂乱,让人无所适从,怎么办?还是从经典中找答案。因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了的常识,从能量的角度讲,也要比普通读物高。
这两个月来,我们发现,但凡读经典的家庭和团队,恐慌度低,焦虑度低,抑郁度低。文明十二家的同学分享的时候讲到,河南离湖北很近,当初很恐慌,有些人甚至晚上睡不着觉,参加了学习之后,每天有三个小时经典学习,就把恐慌消除掉了。古人讲,正念生正气,正气就是免疫力。
《黄帝内经》可以加深我们对阅读意义的理解。它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量子学已经证明,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信息系统正确,能量系统就会有序。每天读书就是让我们的正气存内,而正气能够存内,邪就不可干了。《黄帝内经》里还有一句话:“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精神怎么样才能内守呢?大家都有体会,当你读《道德经》的时候,半个小时精神是向内的,因为一走神就读不下去了。《黄帝内经》里还有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恬淡虚无呢?很简单,读能够让你恬淡虚无的书。
韩春萍:您倡导大家共读传统文化经典,但很多人对如何读经典如何用经典有困惑,另外经过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今天人们如何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信心?
郭文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受益是树立信心的秘要。为什么《道德经》成了世界上第二大阅读频率最高的书?因为它能让人放松,在竞争、焦虑、抑郁折磨人类的今天,一部能够让人有放松感的书,当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一次疫情中,有相当多的人在读《道德经》。总书记讲,文艺工作者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创作如此,阅读同样。为什么要阅读?明德。为什么要阅读?《大学》里面讲,第一,明明德;第二,亲民;第三,止于至善。
韩春萍:家庭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是全民阅读的一个推动力。您有什么好方法推荐给家庭阅读?
郭文斌:除过建立“寻找安详”小课堂这些社会学习平台,这些年,我还在全国倡导建立家族学习群,比如“郭氏好学风好家风好作风”读书群。刚开始,我动员大侄媳妇带头读,在“喜马拉雅”读,然后发在群里,每天读一遍《弟子规》《大学》,让其他侄子侄孙跟进,包括外甥也是打卡。外甥张彥慧已经把《道德经》读了四百遍。群主郭敏是一位小学老师,每天统计,月总结,每半年表彰奖励一次。
原来夫妻不和谐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和谐了;原来打麻将喝酒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戒掉了。抽烟喝酒会上瘾,读书也会上瘾。第一遍痛苦,第二遍痛苦,四五十遍之后,每天不读,就骨头痒。外甥来银川给我拜年,也要早上读一遍《道德经》。小课堂的张皓,有一次我带他到广东讲课,跟我住一个房间,晚上十点多了,我都累得早早躺下了,他怕吵我,躲在卫生间读了一遍《弟子规》。
有报道称,某地疫情后上班第一天,预约结婚和离婚夫妻数各占一半。我特别作了调查,建立了读书群的家庭,很少有离婚的。一定意义上,离婚是迷茫的结果。这些年,小课堂劝和了许多要离婚的夫妻。明天就要上法庭了,今天约他们到小课堂,把道理讲透,就撤诉了。人不学习,很难把事做对,就像不用导航,就往往把车开到岔道上一样。为什么古人要讲耕读传家,就是这个道理。
总书记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讲,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我这些年协助中央电视台做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但凡兴旺发达的家族都注重家族式学习。曾国藩给自己定日课,每天读十页经、十页史,每天写反省日记,而且用小楷写,写成让师友批阅,监督自己改过。
中国历史上几大立功立言立德都全的人,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都强调儿女们要读书。林则徐讲:“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那怎么办?给儿女们不留钱财留什么呢?留家风,而家风没有学风是无法保障的。为什么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呢?因为一个家族如果不明理,人们很难保持勤勉,很难保持廉洁,很难保持生命力。像钱学森这样的家族,像范仲淹这样的家族都是靠学风来保障的。
韩春萍:我注意到您倡导的传统文化经典共读的落脚点在修身和齐家上,也有人会担心如果在家中过于强调经典权威和规则的话,会影响孩子的独立主体精神和创造力培养,那么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请您分享一下经验。
郭文斌:在古代,每个大家族都有私学,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没有了,即使有,也没有凝聚力了,因为祠堂没有了,那怎么办呢?可以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学习团队,比如“寻找安详”小课堂,就是这么诞生的。已经七年了,每周六大家来这里,几十位同学,共读一本书,共看一集节目。近两年,每周六的早上,先齐诵经典,然后看一集我在海口电视台讲的《弟子规》,看一集纪录片《记住乡愁》,然后分享。
分享注重力行。中国人读书一定是用于实践的,不是只让我们做饱学之士。《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在实践中体会道理的美妙。而这种快乐感会驱动我们进一步学习。接下来,会“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小课堂会有这么多朋友来呢?因为这个地方有快乐,有祥和,能降低离婚率、犯罪率、抑郁率。为此,人们从全国各地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评先进高兴,不评先进也高兴,提拔高兴,不提拔也高兴,为什么呢?内心充满喜悦,很充实,不需要外在的评价,这就是孔颜之乐。孔子和颜回为什么那么乐呢?因为他们在书的滋养中,在经典的滋养中,在圣人的教诲的滋养中。因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小课堂带给大家的就是这么一种快乐。有好多同学分享时讲到,原来以为挣了钱就快乐了,后来发现挣了钱并没有快乐。怎么样才能找到快乐呢?把向外找的心收回来,向内找,把向物质世界找幸福的心收回来,向精神世界找,快乐就到来了。
韩春萍:通过共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让人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这在当前疫情全球化和自然灾难频繁的背景下很有意义,不过也有人会担心如果这样抱团取暖和安于现状,会不会削弱促进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勇气。如何将家—国—天下的理想进阶落实到实践层面,这是古代读书人的难题,也是今天倡导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需要继续探索的难题,您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吗?
郭文斌:我常常讲不能保持的财富不是真财富,不能保持的快乐不是真快乐,不能保持的幸福不是真幸福。一个人的幸福快乐怎么样才能保持呢?读,行。就是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一边明理,一边去实践。在工作生活中试一试《论语》的教导,看能不能快乐,试一试《道德经》的教导,看能不能快乐。在这一次疫情期间,小课堂的许多同学都去做志愿者了,没有人去动员他,大家要么服务于社区,要么给武汉寄口罩,要么给武汉寄书。小课堂、银川和仁堂口腔连锁会同宁夏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本来要给援鄂医护人员每人赠送一本我的《醒来》《寻找安详》,最后,只凑齐一半。我常讲,“最好的阅读就是做”,比如《弟子规》里面讲“父母呼,应勿缓”,就很难做到。今天的孩子,有多少能做到?做不到会有什么后果呢?后果严重。只有父母呼,应勿缓,将来老师呼,才能不缓;只有老师呼,应勿缓,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领导呼,才能不缓,国家呼,才能不缓。这就是孔子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次第,它被千千万万个家庭化为千千万万种家训。
世界读书日要真正深入人心,就要既倡导读,又倡导行,打好知行合一牌。这些年王阳明为什么这么热,大家看中的,正是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今天,推动任何一项活动都要用利润思维。如果人们从中没有尝到一种持久的快乐,用强制的方法是坚持不下来的。大家在学习中获益了,在践行中获益了,他就能坚持了。小课堂的班主任每一次开班都有一个致辞,就是他的“四乐”:原来他是医院的常客,坚持学习,三年之后,身体好了,省下医疗费也可以拿出来做公益了,一乐;原来夫妻关系很糟糕,每天活在一种吵吵闹闹之中,通过学习,价值观一致了,夫妻关系和谐了,二乐;原来儿子叛逆,待在国外不回来,通过学习,儿子明理了,不但回来了,还做了课堂的法定代表人,三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父母,再有钱,如果儿子不认同他们,有幸福感吗?原来跟员工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现在其乐融融,四乐。
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一种小共产主义社会的气氛,一块吃,一块学习,一块奉献。我参加过他们公司的年会,年会上重要的一个板块就是讲小课堂,让人感觉到业务已经成其次,而对社会的贡献成了主要的。这时候,他在社会上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尊重,这种尊重感带给他的快乐要比赚钱多得多。
韩春萍:今天,手机已经绑架了人类,许多人悲观地认为传统阅读将要退出历史舞台。您怎么看?
郭文斌: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千千万万的家长知道,他带头阅读,他的孩子会身心健康的时候,他就把手机放下了。我就有体会,只要小家伙出现在我面前,就立即把手机藏起来,拿一本书读。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妈妈给他读一章我的长篇小说《农历》,因为《农历》写的是小孩的故事,不听他不睡觉。现在一遍已经听完了,在听第二遍。小课堂志工静运的女儿刘一然,在喜马拉雅把整部《农历》录完了,我在微信朋友圈每天转一次,好多人都在听,我们一家平时就打开手机听。她现在还不到六岁,已经能没有任何障碍地把《农历》读下来,让许多家长羡慕不已。她爸爸妈妈说,这个孩子的养成教育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因为《农历》写的本身就是两个小孩如何在传统文化浸润下成长的故事。我为什么在朋友圈中不厌其烦地转发刘一然读的《农历》呢?就是想激励家长们向刘一然的父母学习,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一些单位请我去讲课,我能感觉到不少人有对抗情绪,但当我把刘一然的读书视频放出来,大家一下子就来神了。为啥呢?年轻夫妻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教育,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心抓过来了,两天的论坛他们听得可认真了,最后分享,都争着上台。
当大家知道,已经有不少学校给刘一然提前“下订单”时,大家就更稀罕了。上一个重点学校多难啊,但是这个孩子已经没问题了。我就顺势启发家长,知道刘一然为什么热爱读书吗?因为他的爸爸妈妈带头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三百六十五天一天都不间断,每天读一章,那是需要恒心的。我就做不到,一有急事,就放下了,但是她雷打不动。有一天,刘一然咳嗽,她妈妈说,要不今天不读了,她不,仍然读了一章。显然,这个孩子已经读书上瘾,每天不读一节,这个日子就过不去了。因此,在今天,我们推动阅读一定要注重利润思维,让家长看到阅读的利润。
因此,我是一个传统阅读的乐观主义者。
韩春萍:听小课堂的同学说,您近年来大量向全国捐书,都捐了三百万码洋了,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郭文斌:这是趁热打铁。随着受益人群的口耳相传,请我去讲课的单位越来越多,但是想仅靠一堂课解决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何让大家把课堂效果保持下来?把书送到大家手上就是一个途径。另外,大家在听完我的课,对我产生信任感后,我把书送给他,他会推荐给家人和孩子看,书的价值就能得以发挥。
韩春萍:您可以让大家买啊。
郭文斌:我已经十多年不搞签名售书了,为的是保证课堂效果,我讲得再好,如果最后签名售书,大家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韩春萍:可以让大家自己去书店和网店买啊。
郭文斌:肯定有人会去,但毕竟是少数,还有一些像我这样的人,不会网购,但让他们到实体店买,是很难的,因为今天,人们对一堂课的热情,往往不过半天,就会被别的兴奋点代替。因此,还是课后捐书保险,特别是像北师大组织的那种全国性的校长培训,把书捐给他们,更有价值。
韩春萍:您多次讲到,听书时代已经到来,能详细给大家讲讲吗?
郭文斌:是。一方面,生活节奏太快,大家无法坐下来读书;另一方面,现代性为听书提供了方便,二者结合,听书时代就到来了。至少我和我太太就这样,做饭、洗衣、拖地,都在听刘一然的音频。我们家那个小家伙,跟刘一然不一样,没有正儿八经教,但从生下来,我们就让他听国学机里录好的经典,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一边玩积木,一边开始背了。我现在常给家长讲,当年我们学的教育学是有问题的,等孩子懂了再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在怀孩子的时候,你就要给他读书了,刘一然的爸爸妈妈就是如此。
总结一下:
一、家庭读书跟家风连接,跟传家连接,大家就有了动力;二、跟幸福和快乐连接;三、跟育儿连接;四、跟知行合一连接;五、听读连接。
韩春萍:您能不能给大家推荐几本随时能读又能指导实践的书呢?
郭文斌:第一,我还是倡导大家首先读经典,比如说四书五经,十三经,喜欢哪几部,就读哪几部。这些年,我给一些实践性团队推荐最多的是《弟子规》跟《了凡四训》。为什么推荐这两本书呢?因为《弟子规》非常方便我们操作,它的精神是《论语》精神,但更好操作。比如孩子出门的时候纽扣没弄整齐,你马上来一句,“冠必正,纽必结”;家长还没吃,他已经动筷子了,你马上来一句“长者先,幼者后”;上了卫生间没洗手,你马上来一句“便溺回,辄净手”;写完作业本子扔得乱七八糟,你马上来一句“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出门的时候“咣”的一下把门关了,没有打招呼,你马上提醒他“出必告,反必面”;坐在那里抖腿,你马上来一句“勿摇髀”。
《弟子规》原来我也忽略过,但是自有了小家伙之后我觉得太好了,不是一般的好。成人要不要读呢?要。帮了别人一件事,别人没有感谢你,你心里就不舒服了,马上提醒自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一下子感觉心就平了。给太太提要求,太太没做到,你心里不舒服了,马上来一句“将加入,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气就消了。
为什么给大家推荐《了凡四训》呢?因为它讲做好人的利润。前面讲过,要让人们接受一件事,就要让大家得到利润,要让人们做好人,就要讲清楚做好人的利润。在今天,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很难完成。
韩春萍,文学博士,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载于文汇APP20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