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空端午”到“人格端午”
韩春萍:端午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有说是源于纪念屈原,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说是为了纪念曹娥,但我注意到,您对端午的由来,有不同的看法。
郭文斌:是。我这些年一直在讲,我同意端午的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但这肯定不是端午的原始意义。
不同于西方,大多节日和重要人物的纪念相关,中华传统节日多是大自然的节律,有着深厚的天文学背景,是天文在人文中的诗性对应,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节庆化,是古人趋吉避凶的时空制度。
比如端午节,就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一致。先天八卦和我们现在的地图正好相反,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也就是乾的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从《易经·乾卦》爻辞可见其一年四时的运行轨迹。
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巨龙潜伏在水下,还不是施展才华的时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巨龙出现于田野,宜于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奋不懈,直到夜间还是警惕如白日,危险而无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没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巨龙高飞于天,宜出现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意思是:巨龙高飞穷极,终将有悔。
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是龙星上升过程最佳的状态,所谓“九五之尊”。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信奉天文的先祖们这天自然要祭祀。
韩春萍:端午节俗后来逐渐褪去了图腾崇拜的神圣意义,与历史传说中的人物相结合,越来越具有世俗性,您觉得这种变化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郭文斌:屈原、伍子胥、曹娥三个人物故事,是忠和孝的典型,后人在天文内涵上加进去了忠孝文化,让端午这个节日具有了人格色彩和爱国精神,这是好事。但由“星空端午”变为“人格端午”,减弱了这个节日的天地精神,把人们投向浩瀚星群的视线转向人间。在屈原投江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轰轰烈烈地过端午了,只不过是屈原选择了端午这天投江,用他的生命和一腔爱国热情附加给端午一个人格意象。如果能够把人们对端午的理解,从“人格”扩展到“天格”,也就是扩展到中华传统节日的“大自然节律”特性,将会锦上添花,也会使中华传统节日旨在调节天地人关系,旨在个体性和整体性交换能量,获得整体性关照这一特色,更加具有统一性。
韩春萍:如何获得整体性关照?
郭文斌:古人认为,个体生命也是小宇宙,和大宇宙具有同构性,二者如果能够很好地保持同频,其共振节律就和谐,和谐生健康,生康泰。比如,12个月,对应人体12大关节;365天,对应人体365个小关节;28条经络,对应28宿;人体70%的水,对应地球70%的水;等等。
古人的许多节日设计,就是维护这种共振性、和谐性,因此,古人过节是很真诚很虔敬的。在今天,我们从北斗导航中获得的方便,那种精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天文和人文关系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古人看来,如果我们的心足够诚,足够敬,也是可以像手机接收北斗卫星信号一样接受到宇宙天文信号的。《孝经》就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万物生长靠太阳,而宇宙,不仅仅只有太阳。
韩春萍:听您这么一描述,感觉和宇宙星空联系的端午和伟大人格联系的端午各有魅力。那么,为什么“星空端午”渐渐被“人格端午”代替?
郭文斌: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天文的神圣感逐渐被淡化的原因。就像二月二龙节,现在能从天象去理解的人,已经很少了。
韩春萍:您觉得天文的神圣感被淡化,有什么后果?
郭文斌:后果重大,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的敬畏心、感恩心、谦德缺失。而人的敬畏心、感恩心、谦德缺失,会有什么结果,历次自然灾害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韩春萍:2020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大自然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在这个特殊的端午节,再读您的长篇小说《农历》,特别是“端午”一章,和当年的感觉大为不同。心想,人类如果像乔家上庄的人们那样生活,大地就会安宁许多,或许疫情就不会这么凶猛,如果每个地球人都接受的是五月、六月那样的教育,也许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会融洽许多。我注意到,《农历》中的“端午”一章,当年以短篇小说《吉祥如意》为名在《人民文学》发表,并且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请问,当初您为什么要以《吉祥如意》作为篇名?
郭文斌:这出于我对端午的理解。从拙著长篇小说《农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也是吉祥如意的方法论,有生存法,也有生活法,有行动法,更有心法。《吉祥如意》写的是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早晨上山采艾的故事,其中许多节俗,都是吉祥如意的蓝图,也是诗意生存的蓝图。按照我现在对端午的考证和理解,它可能更符合端午的原意。
韩春萍:今年,我看到不少人从驱疫避邪这个角度谈端午,是不是和今年全球暴发的疫情有关?
郭文斌:也许是。关于疫情暴发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记得《农历》刚出版的时候,不少人认为写得太乌托邦,但今年,不少读者重提《农历》,和你的观点一样,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还召开了研讨会,专门进行了研讨。
韩春萍:如何才能让中华传统节日回到当年的气氛?
郭文斌:这个,我以前讲得比较多,关键要恢复节日的祝福性。今天,我还想谈谈,要想让中华传统节日回到当年的气氛,就要恢复农历也就是夏历的应用。因为中华传统节日是结在夏历这棵大树上的果实,如果只用阳历,有关月亮阴阳圆缺的节日就失去了它的历法依据,比如中秋,比如中元,比如元宵,比如寒节;如果只用阴历,那么和太阳运行对应的节日就失去了历法依据,比如二十四节气。阴阳合历人文化、节俗化后,会让人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更加注重阴阳平衡,也更加辩证、更加中道、更加注重整体性,当前人类更加需要这样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