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心灵故乡,让春节仪式感与时俱进

重建心灵故乡,让春节仪式感与时俱进

郭文斌说,春节是从尧舜时代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这个集体记忆是任何非集体记忆不能代替的,这一段时间是中国人集体狂欢的宇宙专场。小时候,除夕守岁是最享受的时空段,跟天地交流,品味阴阳交替,可如今看完春晚,守岁的感觉一点都没了。如果过年仅仅是走走亲戚,送送礼,串串门,吃吃饭,年味肯定会淡,我们要重拾春节的祝福性,把年节文化的营养性找回来。

郭文斌说,让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在城市重建仪式感,春节的精神要素不变,但形式感一定要与时俱进。现在,一进腊月,好多读者在读他的长篇小说《农历》中的“腊八”“大年”“元宵”“上九”“干节”,在读他的散文集《永远的乡愁》,让年味提前到来。

前年,由中央电视台“1号线上”重大主题宣传新媒体平台根据他的《农历》改编的七集动画《六月说过年》把人们带进别有味道的“诗年”。去年,郭文斌在老家过元宵节的视频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上传到网上,一天点击量过两千万。纪录片《六盘山》第三集《心灯》引发热议,足以见得当代人对“节营养”的渴望。这些年,郭文斌在小范围做实验,创办了“春节小课堂”,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孩子们集体在感恩树下过春节,读春诗,唱春歌,吃春饭,不但年味浓,还在特别的气氛中接受了感恩、敬畏、孝道、激励教育。郭文斌说,望梅止渴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很多人已经没有乡村意义上的故乡了,但可以重建心灵意义上的故乡。

据悉,由郭文斌长篇改编的同名电影《农历》将由北京谷天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摄制,相信小说的荧屏化,会让人类通过中华传统节日的特有视角和不可替代性价值思考重建心灵故乡的意义。

对于节日民俗还有没有可能回温,郭文斌持乐观态度,就像当年他对《记住乡愁》的收视率持乐观态度一样。果然,播出的240集,观众达100亿人次,被中宣部领导肯定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从剧组收集的大量反馈看,收看《记住乡愁》让许多人获得了巨大利润。

郭文斌说,同样,当人们渐渐尝到了节日利润,自会重视过春节。郭文斌建议,把春晚提前或者推迟一个晚上,把守岁留给中华民族。把春节的假日增加几天,年味会更浓,利润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