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答《新消息报》记者倪会智女士问

《记住乡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答《新消息报》记者倪会智女士问

问:记住乡愁第二季和第一季有什么不同?第二季的村落里,有哪些让您难忘的故事和细节?

答: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仍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节目宗旨,以中国传统村落为主要拍摄对象,共选取了60个中国传统村落里的相关故事。纪录片采用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古老智慧与当代社会的融合,真实再现了当今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拼搏奋发、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讲述了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这些沉淀深厚的家族历史、祖训族约、民间风俗,延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根源流脉。纪录片中真实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彰显出朴素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出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时代价值。

在《记住乡愁》第二季拍摄的节目中,有自强不息、靠双手打造出路的河南省郭亮村、福建省南岩村、福建省青礁村;有清正廉洁、忠义传家的福建省廉村、江西省吉安村、安徽省许村;有友好互助、邻里和睦的浙江省三门源村、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定村、云南省芒景村;有常怀感恩之心、民族团结的西藏吞达村、宁夏单家集村、云南省勐景来村;有珍爱自然、和谐共生的贵州省占里村、广西壮族自治区门头村、海南省草堂村等;有仁爱孝德、诚信勤俭的湖北省大余湾村、江西省汪口村、河北省西古堡村;有崇文重教、尚学育人的广西省金圭塘村、福建省洪坑村、河南省张店村等。节目通过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和家风祖训,唤起海内外华人的家乡记忆,把一份份对家乡的乡愁升华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共同情感。

在《记住乡愁》第一季和第二季共120集所拍摄的村落中,涵盖了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32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共涉及蒙古族、藏族、回族、彝族、羌族、苗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撒拉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布朗族共16个少数民族的相关节目。为完成该节目的拍摄制作,中央电视台共投入40多个摄制组奔赴全国各地采访拍摄,福建、山东、江苏、四川、山西、广西、贵州、江西、河南、湖北10个省级卫视也组织专门力量参与部分节目的摄制。

问:宁夏的两个村落的采拍中,您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

答:宁夏的两个村落,从乡愁的基本形态上讲,可以说它们都不达标,但拍出来的效果,却是第二季里的佼佼者,特别是单家集,被精选上一套播出应该没有问题,南长滩也很有希望。这也给项目的负责同志以启示,就是说,硬件的形态固然重要,但内在的精神更重要。单家集回汉民族的团结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温暖。当时采点的时候,单北村委会主任单云平给我印象特别深。作为一位回族干部,他对汉族的尊重,是那么自然、由衷、大气,这种自然、由衷、大气,让他的讲述特别从容、优雅和高贵。从他的语言中,包括语气中,你感受不到分别心。我在想,如果国际社会上,人人都有他的这种民族气度,人类将会更美好。当时,我就是从这个角度给两位编导力荐的。事实上,第一天采访下来,和前几个村子一样,两位编导觉得在形态上仍然不达标,如果拍出来,将和整个节目风格不协调,但是在回县城的路上,我还是给他们讲了这个题材的价值。

说来也巧,正在讲时接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同志的电话,让我赶回银川参加我的长篇小说《农历》投拍电影有关资助项目的会议申述,这笔资金将直接决定电影是否能够投拍,当时心理斗争了一番,最后还是决定留下继续争取单家集进入《记住乡愁》第二季的拍摄计划。晚上,两位编导终于决定第二天返回继续采访。躺在床上,我一边为没能回银参加申述遗憾,一边又觉得自己留下来特别有意义,因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具有非常强烈的启示价值。第二天,像是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帮助似的,编导们从几位采访对象身上挖掘了很多故事。最终,两位编导决定申报选题。那一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为他们的大气魄点赞。

南长滩的采点有些戏剧性,第一轮的常规性采访事实上失败了,因为村里最具讲述能力的拓兆柏校长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情绪强烈,很难进入。但这是七个备选村的最后一个点了,我希望奇迹能够发生,最好能给宁夏拍两集,于是就决定继续在他身上寻找突破点。最后终于找到了,那就是亲情。当我把话题引导到母亲身上时,他的心扉被打开了。片子中讲了许多他母亲与众不同的教育细节,在此不表,单讲一个情节:

南长滩整个村子基本上都按农家乐改造过了,家家房子都是新的,但是在拓校长家,我发现屋内陈设和别人家不一样,全是当年的旧家具,桌子上安放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像。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换家具,因为看起来和新房子不协调,不想校长说,他母亲活着时,用的就是这些家具,家具也是按现在这个样子摆放的,现在,他保持原样,每次进屋来,就觉得母亲还在,接着眼圈就红了。我看到,央视的两位编导也被深深打动了。接下来,他就带我们寻访了“有乡愁感”的人物,没想到每个人身上都非常有戏。

两个村子都动用了航拍,在我的印象中,它们是宁夏大地上的一绿一红,单家集以绿色调为主,南长滩以红色调为主,都非常美。特别是南长滩,家家户户屋顶上晾着红枣,在空中俯瞰,就像是一幅天然的老花格布,美得让人拍案。

这次采访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位编导的原则性和吃苦精神,在他们心目中,只有艺术标准,没有其他想法。采点时正值盛夏,天特别热,但他们每到一个村,都要穷尽一切可能地进行挖掘,甚至晚上也都不顾劳累和我一起参加一些宁夏师范学院和“文学之乡”的文学活动,感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气质。后期拍摄和编辑中表现出来的敬业和谦虚精神,也让我深受教育。

问:乡愁在年底时节似乎颇具意味,谈谈春运吧。

答:春运是乡愁的发酵剂,也反证了《记住乡愁》这档大型纪录片的价值。第一季播出后,它的同名书在上海书博会上首发,没想到买书的人排成长龙,有些人一买就是十几本。我一边签一边和他们聊天,他们说,好久没有看到能让人心灵如此安宁的节目了。一位大学生说,记住乡愁,不但是记住故乡味儿,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记住人味儿。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人味儿,再发达,你的心里也是恐怖的、飘泊的。是啊,只要乡愁在,就有人味儿在,只要人味儿在,亲情就会在,幸福就会在。

在我看来,春运正是中华民族人味儿的维持者,也是见证者。

为此,中华书局编辑在出版我的文集时,把散文卷的名字从《永远的堡子》改为《永远的乡愁》,我觉得非常好。

问:如何记住乡愁呢?我这个异乡人,觉得乡愁就是对老家的思念。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回到老家,虽然很残破老旧,心里却分外宁静。也许哪天父母不在了,我也就回不去了。

答:你的这段文字让人有种掉泪的感觉。我常说,有娘在的地方就是故乡,父母不在了,那块土地上的魂就跟着去了。但从已经播放过的第一季和正在播的第二季节目来看,那些有生命力的家族,正在解决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为了让世世代代的子孙能够回去,能够感受到娘的味道,他们在不顾一切代价地留住祖宅、祠堂、家谱。在第二季中就有这么一集,一家人到了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出高价买祖宅,他们也不卖,一些祖宅,都已经几百年了,仍然被他们不断地修复,就是这个原因。

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没有安全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说的,人们回不去了,或者说是没有地方可回去了。没有祖宅,我们没有地方安放漂泊的身体,没有祠堂,我们没有地方安放漂泊的灵魂,人在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恐惧感。正是这种恐惧感,让人们拼命地抓钱、抓物、抓情,甚至有那么一些人不惜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为了给中华民族甚至说给人类留下一个更大的精神故乡,节目组的同志们可以说是在拼命地工作。一天,说好九点在新台审片,制片人王海涛先生没有来,有人说他的血压有问题,我说好好睡一觉就好了,我和他住在同一楼,知道他好多天没有怎么好好睡觉了。但是一个小时后,他还是出现在了审片现场。一次审片休息时,执行总编导王峰给我讲,负责拍摄乡愁的编导,都带着一种神圣感在工作,除了拍摄乡愁,他们还要完成常规节目,因此许多同志都处在一种极限状态。但是,我发现,所有的编导们都在一种喜悦的状态中工作。正如策划人之一周密所言:“其实《记住乡愁》的制作过程也是一次自身修行的过程,让人学会包容忍让、以德报怨,学会心平气和、淡泊明志,学会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懂得慎独修身、读书明理,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常存感恩敬畏之心,更加理解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反过来,这种理解又推动他们不计辛苦地去干工作。

大家也许不知道,一部片子,仅编辑制作过程,就需要好多次打磨,审片,修改,修改,再审。一次,一部片子经审需要重拍,一位小姑娘都急哭了。王峰执行总编导又像母亲一样在那里哄,杨华就说,要不我就和她一块去拍吧,让我非常感动。

2015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时,制片人王海涛先生从外面买了几个菜,在工作现场请我们吃饭。当我们拿起筷子吃饭时,他又开始发微信了,那微信,写得情深意长,我才知道,他还牵挂着那些至今还在外地拍摄的编导们。那顿饭,他基本没有怎么吃。我们碰杯时,他给大家说:“记得两年前,在赶制《中国年俗》现场,就和郭老师一起吃的小年夜饭,那时,我们怎么会想到,在当时看来有些天真的想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做些事情的梦想能够以记住乡愁的形式顺利展开!”我说:“是啊,这既是天时,又是地利,还是人和。”

问: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人,有乡愁吗?

答: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人,当然也有乡愁,童年所在的地方,就是乡愁所在的地方。我从王海涛先生那里得知,中宣部对乡愁工程非常重视,已经作出明确部署,要继续拍摄第三季第四季,主要拍摄方向就是城市。

(载于《新消息报》20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