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去年,应山东教育出版社邀请,到社里讲课,顺便参观了展陈室,很为他们的文化情怀感动,书架上品质上乘的《张炜文存》《秋雨合集》,还有许多工程性出版成果,让我眼前一亮,无论是设计,还是装帧,还是用纸,在国内都堪称一流,心想,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够忝列其中,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没想到,半年之后,我的精选集出版事宜就摆上他们的议事日程。
接到社里的美意之后,心想,如何让这套精选集在中华书局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电脑上翻检,没有可补入的长篇,短篇也不多,诗就更少,倒是有不少对话和述评,特别是对话,一读,居然把自己给吸引住了。加之这些年研读经典,发现中国文化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对话史,遂萌生了编一本对话集的想法,编定之后,很是满意,相信读者一定会喜欢。
第二本是《祝福》,主要是近些年我对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亲历性记录,还有一部分是重要时空节点的回应文章。
加上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精选集基础上修订的书稿,一共八卷。
在把山东教育出版社设计的精选集封面发给同事闻玉霞看时,她说,如果再有一本《郭文斌研究》就好了。和单行本不同,精选集的发行,以研究和馆藏为主要方向。而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应该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如果能把评论家的声音汇集成书,配套发行,也是功德一桩。还有,不同于其他作家,郭文斌同志本身就是在争鸣声中走过来的,不少评论文章看起来,比作品本身都吸引人,有这么一本书,也会促进精选集的发行。
这真是一个好建议,可是,由谁来主编呢。我说。
她说,还是请李建军先生。她是说,2008年,李建军先生为我主编了《郭文斌论》。
我说,这次再也不能劳烦李老师了,就你来吧。
她大概没有想到,担子居然落在她的肩上。为了减轻她的劳动量,我请这些年一直研究我的作品的江西师范大学王磊光博士协助她。
经过他们二人的努力,一部五十万字左右的书稿出现在我面前,让我好生感动。原来,有这么多的师友研究过我的作品,我居然都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刊物在默默推举我,我居然都不知道。急切地走进这些文字,就像走进另一个世界,让人感叹“知”和“遇”的不可思议,茫茫人海,为什么就偏偏是他们,对你的文字发生兴趣。
高山流水,不过如此。
本来还有几部拟收入的书稿,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了。我对出书比较苛刻,如果文字的精确度、节奏感、旋律感没有达到要求,就不愿意出版。还有,这次编选,和五年前给中华书局编选七卷本相比,精力明显不同,最后决定量力而行。加之,不少读者等着用书,让我无法慢条斯理。
读者诸君也许不会想到,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美丽缘分,缔结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演讲。那时,我的第一本书《空信封》上市,我带着它到宁夏彭阳县第二中学演讲,会场里,有一位叫张虎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居然到山东教育出版社工作。近年,不知他怎么找到我的电话,不舍不弃地联系。感动于他的诚意,我们约定在2019年西安书市见面。当他和副总编辑范增民先生出现在我面前时,一种没有来由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接下来,就有了后半年到社里讲课,就有了和总编辑孟旭虹女士的畅叙,就有了许多合作构想。
想想看,一套文集的出版缘分,居然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件事情。在社里讲课时,当张虎先生拿出那本黑皮绿叶的《空信封》时,一种来自岁月深处的感慨让我有种把什么交给他的冲动。不久,九卷拙著,一套光盘,就交给他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热线期。
先是设计,我没想到,设计师王承利,他对文字的理解,对美的理解,可以知音相称,还有这个团队的效率,也是我合作过的出版社中最优秀的。在此,向所有为这套文集面世付出心血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0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