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天然的励志教育

春节是天然的励志教育

郭文斌说,中国人过大年不仅仅是吃吃喝喝的事,在散文集《还乡》中,郭文斌写道:“大年是天人合一的演义、孝敬的演绎、祈福的演绎、狂欢的演绎,更是教育的演义。”一年结束了,一族的人在祠堂里开展光前裕后教育,诵家训,颂祖德,励后人。族长给后代讲祖上的光荣历史,先人给国家和民族做了什么贡献,后人应该如何继承。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完成对后代的励志教育。

郭文斌举例,《记住乡愁》第四季采拍的闽北和平古镇,其中讲述了晚唐工部侍郎黄峭的故事,祭祖时,当后人知道其鼻祖就是轩辕黄帝,光荣感油然而生。《三字经》里讲的“香九龄,能温席”的黄香,已经是他们第三十一代祖了。祭祖时,宗亲们齐颂《认祖诗》: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三七男儿,典指黄公有二十一个儿子,当年,他写下著名的《遣子诗》,把他们遣往全国各地。现在黄家祭祖时用的这首认祖诗,就是在当年《遣子诗》上略加修改形成的。

可以想象,每年过大年,子孙们齐诵这样的诗句,该是一种怎样的志向激励。据统计,仅黄公后人,海内外有千万之众。

再比如,朱元璋命名的“江南第一家”——郑家,在宋元明给国家贡献了七百多位县长以上的大臣,没有一位因贪赃枉法被罢官。其家训中就有“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训喻,如果犯法,活着的从家谱除名,相当于现在把身份证注销,死了不准入祠堂,意味着要做孤魂野鬼。这让接受祠堂教育的后代自然心存敬畏,做官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内容,在《记住乡愁》里比比皆是。

所以说,春节是一场天然的敬畏教育,也是励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