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农历》是重建精神家园
2025年08月10日
写《农历》是重建精神家园
记 者:在今年春季的《农历》研讨会上,有学者总结你是在通过这本书呼唤“农历精神”。但时代发展到现在,农历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你是为什么写《农历》这本书的?
郭文斌:纯粹回到农历时代是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保存农历精神。今天是端午节,我打开手机,收到朋友的一条短信,“我们虽然回不去家,但我打开《农历》,读到‘端午’,感觉就进入了端午”,这说的实际就是一种端午精神。写《农历》从我内心来讲,至少可以建立一个纸上的中国传统节日博物馆,至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如果有一本书,记载了我们过去曾经那样度过节日,那么这些节日就会得到永生,我们就能把根留住。今年,我们宁夏西海固的农村就有人拿着《农历》去复原已经丢失的节日仪程,有些村里的小伙子们还按照《农历》所写的去耍社戏。
记 者:《农历》里的十五个节日,有我们熟悉的端午、重阳,也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节日,比如“干节”。这是个什么节日?
郭文斌:干节是我们这边很隆重的节日。我们这里的大年通常从腊八开始,腊八人们喝“糊涂粥”,进入一种忘记世事和辛劳的心情,进入大年,一直到正月二十三的干节“燎干”(记者注:堆积燃烧树木掉落的干梢)才结束大年。一到干节你去西海固,能看到村村都是火光冲天。
记 者:城里人看来是无缘一睹“干节”的胜景了。
郭文斌:农历的传统节日,可能本身就是乡土的,是乡土大地上开出来的一朵朵花。所以我说过年不回老家就相当于结婚不进洞房,因为在城里确实是体会不到那种气氛。乡土能给人提供天、地、人共存的感觉,天空离你那么近,脚下就是大地、庄稼,再给你一个气氛的启示,你会发现节日就是一个特定的精神存在。
(载于《渤海早报》2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