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改革启动近代教育

一、近代改革启动近代教育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德川幕府奉行的长达二百余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日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其近代化的步伐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率先叩开日本国门,迫使德川幕府与其签订通商条约。随后,英国、荷兰、俄罗斯等西方列强群起效仿,日本被迫开国,沦为“半殖民地从属国”[1]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学习西方,实行变革,并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换。从1854年被武力逼迫与美国签订辱国的《日美和亲条约》,到1894年与英国签订平等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直至1911年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仅用40余年,日本就争得与西方列强对等的地位,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我国著名日本学专家米庆余指出,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变革,从涉外政策视角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求知识于世界’,对日本社会进行种种改造;其二是移植近代产业,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面向海外,实行所谓‘贸易立国’;其三是‘脱亚入欧’,对邻国的亚洲国家实行所谓的‘大陆政策’。”[2]这里,“求知识于世界”是启动日本近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强大动力。

明治维新的三大方针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其中,“文明开化”就是要接受西方思想,引进科学技术,改造社会风尚,培养专业人才。因为只有普及教育,培养出具有资本主义思维方式和实干才能的新型国民,日本才能实现“殖产兴业”,进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毫无疑问,此时,教育成为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关键所在。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使节团赴西方考察。使节团共50余人,历经一年零九个月,先后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美强国,学习各国的政体、法律、经济等对日本改革有益之事,痛感要使日本安盛和强大,就必须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同年,明治政府成立文部省,命其研讨日本教育的出路和改革问题。文部省成立后立即召集森有礼等年轻洋学者[3]着手于学制的起草和公布,并发表《关于学事奖励的命令书》。该命令书作为学制的先行文献,明确了教育方针:第一是“国民皆学”,“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第二是教育的目的为“立身、殖产、兴业”;第三是重视“实学”,设法律、政治、天文、医学等必要的知识学科;第四是受益者负担学费。[4]以上新教育政策启动了日本“文明开化”之大业,并为其学制的制定明确了基调。

1872年8月,《学制》制定颁布,它的出台代表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开端。《学制》效仿法国学区制,将全国划分为8大学区,各大学区设置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各中学区设置一所中学;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各小学区设置一所小学,小学分初小和高小,学制8年。按照这种计划,全国将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这一庞大计划虽然由于国情、财力等原因并未马上实施见效,但它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教育的宗旨得到宣扬,为日本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制》在日本近代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学制》颁布以后,经过了1879年的《教育令》、1880年的《修改教育令》以及1886年的《学校令》等一系列的修改和调整,日本基本形成了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学制体系,其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是最为见效的。据记载,《学制》颁布后仅过10年,1883年小学入学率就达到51%;[5]1896年上升为64.22%。[6]1900年国家实施小学免费,并实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急升为81.67%。1907年,小学义务教育由四年延长为六年,当年的义务教育就学率达到97.38%,[7]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皆学”的目标。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知识素养,为其近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日本在短时期内达成了“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