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可视化研究的背景和契机
近年来,日本师资培养领域重点强调“出口管理”和“质量保证”问题,2005 年以来,特别强调在本科生阶段应明确师范生应具备的知识、作为教师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即“达成目标”,由此大学层面开始了以下研究活动。
第一是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要求,大学开始研究本大学的“达成目标”,日本教育大学协会于2008 年启动“本科师范生培养之‘达成目标’研究”,探讨如何将预算重点倾斜于大学教育实践等问题,被称为“GP(Good Practice)”项目。这个项目是2005 年开始征集的《大学、研究生院教师培养推进项目(教师培养GP)》的延续,它促进了充实教师培养“达成目标”的具体化。例如北海道大学的“自我成长力提升的步骤”、横滨国立大学教育人类科学学部[2]的“横滨标准”等。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教师培养GP”在遴选项目时,十分重视“录用一方”的意向,因此各地区中标的几乎都是与当地教育委员会联手研究的项目。
另外还有区别于“教师培养GP”的、所谓有特色的大学教育援助项目(特色GP)。例如2005 年上越教育大学开展的“教育实习”中心的教师培养课程改进研究,面向“教育实训”,以“达成目标”为标准的专业标准制定等研究;2006 年鸣门教育大学启动的教师培养核心课程研究“鸣门计划”及走向实质化的“课堂教学实践评价标准”研究等,即是此类研究。
2006 年,中教审发布答询报告《今后的教师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应然状态》,提出新设“教育实践实训”课程,随后2017 年,文部科学省招募“教师培养改革模式”项目,弘前大学教育学部和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皆以“教育实践实训(暂名)”课程申请中标,此为“教师培养改革模式事业”之试行项目,也是该研究的主题之一。这些举措,推动了作为“教育实践实训”评价标准的“达成目标”的开发。
除去GP 等文部科学省的补助金项目,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后,福岛大学于2005 年开始了人类发展文化学科的研究。福岛大学人类发展文化学科根据教师资格制度改组,形成由教师培养和非教师培养合成的“一般大学教师培养”的结构。同时,为了发挥地区教师培养的作用和责任,福岛大学与地区教育委员会联手,开始“理想教师”的“福岛教师专业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