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型”小学教师的素质能力

二、“专业型”小学教师的素质能力

遵照以上中教审一系列答询报告的宗旨,日本部分师范大学开始了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活动。2007 至2008 年,别葱淳二(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岩田康之(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授)等学者接受文部科学省[10]的委托,以日本国立、公立和私立的4 年制设有教师资格认定课程大学的学生和2007 年的新入职教师为对象开展了《关于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形成的调查研究》。该研究以前述《创造新时期的义务教育》之优秀教师的三个条件为上位指标制定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①理解儿童的能力;于与儿童沟通的能力;③教学设计能力;④学习指导能力;⑤评价能力;⑥班级管理能力;⑦学生指导能力;⑧专业理想;⑨自我提高能力;⑩联络与合作能力,共10 个维度。以下各项是这10 个维度的下位指标:

《大学毕业时作为小学教师的素质能力》(以下简称《素质能力》)

(1)理解儿童的能力

①创造与儿童接触的机会,理解真实的儿童;

于理解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③在与儿童的接触过程中,理解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和不同。

(2)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①对所有儿童公平、公正;

于耐心听儿童讲完话,感受他(她)的心情;

③能与儿童进行对话。

(3)教学设计能力

①能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备课(如板书、提问的设计);

于能准备所需教具和练习题;

③能研究教材。

(4)学习指导能力

①能在每节课中实现教学目标,指导儿童学习;

于能掌握各学科的知识;

③能理解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

④能指导儿童带着问题学习;

⑤课上保证儿童充裕的活动时间。

(5)课堂评价能力

①能按照课程目标评价儿童的学习效果;

于能理解课堂评价的目的;

③能客观地评价课堂。

(6)班级管理能力

①能制定班级生活和学习制度;

于能在班内创造民主、有效的小组;

③能把握班内儿童的朋友关系及其性质;

④能通过与儿童的相互理解,建立信任关系。

(7)学生指导能力

①能倾听儿童的声音,看准儿童发展的动向和苗头;

于能指导儿童自主性地开展活动;

③能理解指导儿童的目的和方法。

(8)专业理想

①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于作为教师的正值、谦虚和合作性;

③作为社会人的常识,遵守社会规则,使用正确的语言;

④作为常人的温和、亲切和幽默。

(9)自我提高能力

①能反思和分析教学,提出应改进的问题;

于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由此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③具有自我钻研的意识和上进心。

(10)联络与合作能力

①能与监护人和同仁配合,冷静地对待儿童的各种问题;

于能与家庭联络,和监护人保持信任的关系;

③能将学校的事情告知监护人并取得他们的理解。

以上各项具体内容涉及教师专业素养的各个方面,其中尤其强调的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对待儿童等教育学层面的问题。“理解儿童能力”“与儿童的沟通能力”自不必说,“学生指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以及“课堂评价能力”等方面都围绕如何促进儿童发展,占到了整个研究问题的一半以上。

合格教师的三个必要条件与《素质能力》之各项内涵之间的关系如下:第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各国教师教育的共同话题,也是作为教师最基础、最起码的条件。《素质能力》之(8)“专业理想”领域提倡的“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1)“理解小学生的能力”领域强调的“创造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等要求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第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各国教师教育的共同话题。《素质能力》中“(3)教学设计能力”“(4)学习指导能力”“(5)评价能力”“(6)班级管理能力”和“(10)联系与合作能力”均为这一领域的内涵,是课堂实践层面上的素质指标。第三,人格魅力。6~12 岁的小学生处在“成人”“长人”的重要阶段,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等鲜明的心理特点。因此,小学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耐心,性格上还要亲切、温和并幽默。这一点对小学教师尤其重要。《素质能力》中“(1)理解小学生的能力和(2)与小学生沟通的能力”最能说明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特别是(8)专业理想中的“作为社会人的常识,遵守社会规则,使用正确的语言”“作为常人的温和、亲切和幽默”,明显是对教师的性格、人文素养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人格魅力的范围;(2)与小学生沟通能力中的“耐心听儿童讲完话,感受他(她)的心情”的要求令人深思,能做到这些的教师不能不说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也必然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素质能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10 个维度中有一半都强调第二个条件“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对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对教师教育的导向和推力,是国际教育改革对日本教师教育的影响;第二,日本自20 世纪80 年代实施“宽松教育”和“周五日制”学制以来,对课时和知识学习做了大幅削减,以致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趋势,此次研究强调“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说是针对这一现状做出的反应和调整;第三,在10 个维度中,如何对待小学儿童的要求占有重要的比例,看出对小学儿童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日本师范大学纷纷开设“儿童学”课程,研究“儿童这一自然体”[11],“为孩子准备的和孩子亲自参与”的“儿童文化”[12]成为共识,这正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小学教师专业性的核心体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