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培养阶段素质能力提升的定性分析
开放问题:“最后,对于培养阶段的小学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校长您是如何想的?请自由书写。”在回收的353 份答题纸中,对于关心度高的内容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为“教育”“教师培养”“儿童”“社会人”和“实习、体验”五大类。
(一)“教育”(138 份)
例如:“应重视教育哲学,要让学生好好学习伦理道德的深刻精神和思想(不仅仅是德目),不然就不能应对现在的儿童和家庭。也就是要在初等教育阶段,改变就事论事这种简单的想法。”“教师以上课为本,义务教育阶段要让儿童理解‘主体性快乐课堂’的意义和方法,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有不少年轻教师还在填鸭式教学或者照本宣科。”等等。
(二)“教师培养”(41 份)
例如:常言道:“‘教书育人’,是否具备儿童教育的使命,这对于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差异甚大。教师培养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恳请用心。”“现在出了六年一贯制课程方案,说明与过去相比,大学投入很大,应重点培养与儿童交流的能力。”等等。
(三)“儿童”(68 份)
例如:“要提高通过与儿童对话理解学生的能力,现在学校一线有不少年轻教师不能与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对话。”“爱人、爱劳动,为儿童们工作。现在的孩子们变化多样,用以往的学问很难对应。但无论如何,爱人还是最根本的。”等等。
(四)“社会人”(23 份)
例如:“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成为社会通用的人才,因此可不可以在师范生招生时,将名额的半数左右专门招收有三年以上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常识、规范,对他人的关怀等,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感性、人性的磨炼……这些都是靠研修得不到的东西。”等等。
(五)“实习、体验”(83 份)
例如:“在大学学习了必要的知识后,再通过1~2 年的教育实习,我们希望真正喜欢教师、愿意把自己一生都献给孩子的有坚强意识的人才成为教师。”“将在大学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一线,再将实习的结果带回教室验证。与此同时,将改革方案再次投入实践,不断巡回,这是最重要的环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