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及课程重点
前述《今后的教师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应然状态》提出了建立“教师研究生院”制度的设想。报告书说:“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个专业领域要求具有研究生毕业程度的、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的人才。为培养具有这种专业能力的教师,做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样板,有必要建立研究生水平的专门的教师研究生院——‘教师研究生院’制度。”[18]
教师研究生院学制2 年,专门接收在职中小学教师,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一线教师以及骨干教师,以案例教学、行动研究以及微格教学为主要形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此规定教师研究生院中具有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须占4 成以上,各大学附属中小学也要配合研究生院的课程;所需学分共45 学分以上,其中教育实习占10 学分。在此完成学业者可获得学科方向的硕士学位,类似于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
2008 年,兵库教育大学、上越教育大学、鸣门教育大学以及东京学艺大学等师范大学获得开办教师研究生院的资格,于同年4 月开始招生,日本的中小学教师迎来了本升硕的时代。根据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的统计,2008年共19 所大学(其中国立大学15 所、私立大学4 所)开设了教师研究生院,总体招生规模不是很大,总计招收706 人,其中兵库教育大学招收100 名最多,群马教育大学招收16 人最少,东京学艺大学共招收30 名。[19]
东京学艺大学教师研究生院课程分为四大类:①通识必修课20 学分,包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生指导、社校结合、教师资格等课程;于选修课10 学分,包括应对教育的现实需要、耕耘学生心灵的教育、通过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教育网的创建等课程;③课题研究(必修)6 学分;④实践课(必修)10 学分,共46 学分。
教学形式上采用校内外联合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的发现、开发、运用以及评价这种连贯的研究形式,教学方法上大胆引入实地考察、角色体验、实例研究、专业指导等有效途径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安排能够与一线骨干教师共同学习和研究的机会。这些规定体现了教师研究生院理论结合实际、突出教育现场、重视专业能力的课程特点。近年来,东京学艺大学教师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更加充实、更加明确。
小资料5
东京学艺大学教师研究生院的办学方针
一、招生方针
教师研究生院(教育学专科硕士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指导学科,具备解决现代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并能够与同事、家长和社区合作,与专业联手的学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招收对象:
1.具备学科专门知识和基础实践力、有上进心的大学毕业生或者社会人,立志成为具备高度实践指导能力的学校骨干教师;
2.具有丰富学校教育经验的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有解决现代教育问题的强烈欲望的在职教师,立志成为具备高度实践指导能力的学校骨干教师。
二、课程编制方针
为培养具备高度专业化的学校骨干教师,课程分为“学校组织管理”“综合教育实践”“学科领域指导”“特别教育支援”和“教育项目”五类,根据学科、项目、课题、实习等主题设计以下科目:
1.培养能够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的通识类专业科目;
2.开发学科教学内容,将专业强度融入实践开展学习的项目学习科目;
3.开发学科和项目内容,为培育每一个学生均具备专门的课题意识和高度的研究能力的高度选修科目;
4.提倡学生自发发现教育一线的问题,掌握独立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能力的课题研究科目;
5.将综合体验和反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习科目列为必修课;
6.配合以上学科,同时为解决教育现场各种实际问题,开展汇报、研讨、行动研究、工作室、案例研究、职务实习训练等教学方法。
三、毕业和学位授予方针
教师研究生院将为掌握了以下能力、修满学分的学生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1.能够基于学科专门性,进行高度的教育指导(实践性指导能力);
2.能够面向问题解决,创造性地参与学校建设、课堂改革(创造性改革能力);
3.能够通过协调性实践,反思性地改善教育实践(隐性实践能力);
4.能够实践联系理论(实践与理论的融合能力);
5.能够率先面对学校教育的问题,与同事组队加以解决(先导性的组织能力)。
资料出处:[日]東京学芸大学ホームページ2020(东京学艺大学网站2020).
从以上小资料5 中可见,“具备学科专门知识和基础实践力、有上进心的大学毕业生或者社会人”成为招生对象之一,即本科毕业直升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他大学也相继出现相似的情况。原本教师研究生院以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在职教师为对象开设的,但是由于日本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很重,很难有时间脱产到学校学习,另外还有地方教育委员会的推荐和经费等问题,因此近年来本科直升的学生越来越多。
为解决在职教师的研究生教育问题,日本师范大学开设了多种课程形式。例如东京学艺大学、千叶大学等开设了2 年以上的长期培养课程,在职教师可以在3~4 年期间计划性地安排学习课程并完成硕士论文。这种课程制度为保证在职教师工作、学习两不误,部分课程安排在夜间等工作之余或者寒暑假期间,最大限度地支持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