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2008 年,末学完成第一部日本教育专著《日本战后社会教育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当时只觉得留学日本10 年的用功,算是有了一个交代。交代?给谁交代呢?是从日语专业跳到教育专业的转型?每日一边用功一边打工的辛苦?还是没辜负导师小林文人教授的培养,专注日本的教育并拿出了成果?现在想想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留学生都有着同样的经历——生活的艰辛和学业的刻苦。好在苦尽甜来,自己的博士论文成书出版,并成为我国第一部研究日本社会教育的专著。当时出版时,原东京大学教授、日本社会教育学会会长佐藤一子先生为末学写了书序,肯定了末学作为外国人研究者的执着和独特视角,声称此书可成为中国研究日本社会教育的“基础性著作”。

图16 2015年与恩师小林教授(时84岁)留念

图17 佐藤一子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2017 年,末学出版第二部日本教育专著《日本小学教育生态微观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末学在母校东京学艺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观察日本小学课堂每日写课堂评论的基础上提升完成的。自从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后,末学开始关注初等教育研究。为了感性地呈现日本小学的真实场面,这部著作从课堂观察(微观察)入手,带入日本二战后小学教育的理念、发展和问题(深思考),特别是透过对其德育课程改革的表象,客观、真实地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改革真相,可谓研究之深入。另外,“家庭科”“生活科”“国际理解教育”等目前我国还未开设的一些课程或者学习主题的描述和研究,对于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完成了第二部专著以后,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再写一部,整成日本教育三部曲呢?因为末学近年的初等教育研究中不乏教师教育的篇幅。之后,此念头越来越强。说起来,日本教师专业化主题的专著,早在10 年前就有了设想。也就是说,这第三部曲并非横空出世,它的思路由来已久且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思考。正如那句哲言“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第三部曲的成书看似偶然,实属必然。今日完成这第三部曲,比起10 年前更合宜、更成熟。因为这10 年末学联系并组织本学院的中日交流,多次前去日本教育一线实地调研,对于当下日本小学教师的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研究。

此次第三部曲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日本学者的大力支持。东京学艺大学校长助理、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开发中心岩田康之教授,是末学2008 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社会转型与教师教育变革”学会时相遇,之后几乎每年都邀请教授来我院举办讲座、研讨等交流活动,由此与教授成了学术好友;创价大学教师研究生院院长岛明纯教授,是教授2010 年率领该研究生院学生海外实地研究来到我院,末学担任活动翻译时相逢,后随着两个学院持续不断的学术交流,末学与教授也成了学术好友;千叶大学中山节子教授是末学2016 年去东京学艺大学参加学会时,由其导师大竹美登利教授介绍相识,后在生命教育、中日绘本教育研究领域,末学与中山教授多次合作,又成为学术好友。三位好友在百忙之中,为末学收集了权威性资料,并就一些疑问仔细解答,为第三部曲的成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此,谨向三位日本好友以及众多帮助过末学的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

末学所在的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与末学既是好友、学术伙伴,又是末学的领导。教授在我国学校德育、生命教育、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对学院每一位教师的学术深造给予最大程度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也向刘慧教授致谢,向天津人民出版社及武建臣老师致谢!

正值今年末学退休之时,献上这部第三部曲,不禁激动至极。回顾从1999年回国就职于初等教育学院到今日,20 余年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中日交流的工作,自己付出了更享受了。末学庆幸在学院艰苦创业时期,上过每节5 元课时费的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现在想起那一段时光,正可谓“人生若只如初见”,无限美好!末学遇见了最年轻、最富活力的初等教育学院,并与她共同成长。感谢首都师范大学!感谢初等教育学院!

这里之所以称自己为“末学”,是因为自己越学习越做研究,越感觉学问高深莫测,自己渺小无比。牛顿曾称自己“不过是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连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尚如此感叹,何况自己这样的无名小卒呢!在此谨以“末学”一词向教育、向教师、向学术致以由衷的敬意!末学作为职业的教师告一段落,但作为事业的教师仍在持续。感谢今生成为教师!教师就是末学生命的同义语!这正是:

辛丑正值甲子年,

日复一日岁月减。

过眼最美板上墨,

教育人生比金兰。

夏鹏翔

2021 年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