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毕业时应具备的教师素养及对教师培养课程的评价(量性分析)
2025年11月18日
一、对于大学毕业时应具备的教师素养及对教师培养课程的评价(量性分析)
(一)大学毕业时素质能力的必要度、达成度及其二者的差值
表10 大学毕业时素质能力的必要度

如表10 所示,“Ⅷ专业理想(4.47)”“Ⅰ理解儿童的能力(4.34)”和“Ⅱ与儿童沟通的能力(4.31)”为必要度之前三位,说明作为教师的使命感、热情,对儿童的理解和态度以及与儿童的交流和指导等素质能力,尤其得到期待。
表11 大学毕业时素质能力的达成度

如表11 所示,“Ⅷ专业理想(3.41)”“Ⅸ自我提高能力(3.24)”和“Ⅶ学生指导能力(3.24)为达成度之前三位,但前三位与后三位的差值,也不是很大。
表12 大学毕业时素质能力必要度和达成度的差异

如表12 所示,“Ⅵ班级管理能力(1.18)”“Ⅰ理解儿童的能力(1.14)”和“Ⅱ与儿童沟通的能力(1.12)”三项差值最大,差值最小的为“Ⅹ联络与合作能力(0.72)”“Ⅲ教学设计能力(0.87)”和“Ⅳ学习指导能力(0.94)”。而必要度和到达度差值最小的“Ⅹ联络与合作能力”,也有0.72 的差异,说明必要度与实际上教师所具备的程度之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二)对培养课程有效度的评价
表13 对培养课程有效度的评价

如表13 所示,对“大学培养课程整体”有效度的评价是3.80,评价相对比较高。而有效度上位为“(5)实习、体验类科目(4.33)”和“(3)学科教学科目(4.12)”两项,有效度最低的是“(4)学科教育科目(3.89)”,说明对于每一门课程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