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阶段场域”的学习
对本科生问道,前述10 项素质能力的内容项目,具体应该在“培养阶段”的哪里获得?问题如下,请四选一:“①大学课程(讲座、实训)”“于大学课程(实习、体验类科目)”“③大学课程以外的大学生活(场)”以及“④入职后的学校一线(新入职阶段场域)”。结果如表14。
表14 素质能力在哪个场域形成

资料:本科生n=3176.
(一)“培养阶段场域”学生素质能力的把握
如表14 所示,在①大学课程(讲座、实训)中,选择最多的是“教学设计能力”,“专业理想”“课堂评价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紧接其后;在于大学课程(实习、体验类科目)中,“与儿童沟通的能力”和“理解儿童的能力”排序第一、二,“学习指导能力”随后;在③大学课程以外的大学生活(场)中,半数以上是“自我提高能力”,第二、三位是“与儿童沟通的能力”和“专业理想”,但比例都在30%以下;在④入职后的学校一线(新入职阶段场域)中,“班级管理能力”和“学生指导能力”的比例达到50%以上,“联络与合作能力”和“课堂评价能力”随后,比例为40%以上。
根据表14 的数据可以看出,本科生所考虑的教师的成长过程大体如下:
在①大学课程(讲座、实训)中,强调的是要学会研究教材、写教案,准备教具、用纸等课堂资料,并提高专业理想,学好课堂评价和学业指导等基本知识;在于大学课程(实习、体验类科目)中,应准备实际上能与儿童接触和课堂实践的机会,实际体验“与儿童沟通的能力”和“理解儿童的能力”,并伴随着讲座和实训,不断提升专业理想;在④入职后的学校一线(新入职阶段场域)中,与教育实习关系不大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学生指导能力”可通过担任班主任而得到锻炼,同时掌握“课堂评价能力”和联系家长、社区的“联络与合作能力”。以上本科生所描绘的教师成长的路径,体现了他们以①大学课程(讲座、实训)和于大学课程(实习、体验类科目)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往复”,从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思考。
(二)“培养阶段场域”中学生的学习
针对以上本科生所思考的“理论与实践的往复”,学生于“培养阶段场域”应该学习什么?“培养阶段场域”中学生的学习如何与“新入职阶段场域”相链接呢?
1.关注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四周)课堂观察着目点的变化
第一周(还未上课或者上过1 次课):带着“儿童主体性”的意识,将大学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以讲课、巡回指导、板书等具体课堂行为加以实现。讲课时应该好懂、耐心、有趣,巡回指导时要重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板书要明了、归纳性强。
第二周(上过2~3 次课):聚焦讲课、发问等教学行为,从学生学习的侧面加以观察。
第二周半到第三周(上过3~4 次课):注意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链接,有意识地关注“需要关注的孩子”“特定孩子”。
第三周到第四周(上过5~6 次课):注重学生的学习与教材的关系,加强批评性视角。
总结以上四个阶段可见,实习生观课的视角有着阶段性改变,第一是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教学行为;第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把握讲课、发问等课堂行为;第三是重视“特定儿童”与教学的关系。
2.引导实习生通过课堂实践的学习
实习生从初次站到课堂到最后的课堂设计、写教案等实践过程,其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设计的想法决定于在每次课堂实践中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且在实践中,从“推进”到“停止”的想法逐渐增加,“倒回”的想法减少。所谓“推进”是按部就班展开教学,“停止”即暂停讲课,将那个阶段所学内容让学生再学一边,“倒回”就是回到前边所学内容的意思。
另外,针对三年级实习课堂中使用练习纸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①练习纸的使用率;于使用的理由;③使用时的关注点;④实习生对练习纸的自我评价;⑤实习过程中练习纸制作和使用的变化。结果归为两点,第一是为推进“课堂顺利进行”的意识,第二是为“启发学生多样化思考”而组织学生主体课堂的意识。
3.研究决定实习生实践方向的两个矢量
从实习生以往的学习状况可以看出,他们的课堂有两个矢量:A 是以推进“课堂顺利进行”为代表的、重视课堂表面呈现的矢量;B 是以“启发学生多样化思考”为代表的、追求理想的课堂理念的矢量。二者合并可形成面向实际的课堂C 矢量。其中,A 矢量增大时,C 矢量被拖后腿,B 矢量就会缩水。这种现象在之前做的课堂意识调查中也可推测。
通过课堂实践,实习生通感自身教学技术的贫乏,也不能预测学生的课堂反应。换言说,大学培养课程未能很好解决他们所经历的这些问题,由此他们对大学培养课程的评价,应该是“无效”的。
(三)“培养阶段场域”教师素质能力标准的达成
综合考虑以上实习生的学习和专业标准达成度,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素质能力内容选项的满意度为: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标准排序为“专业理想”“自我提高能力”和“理解儿童的能力”,四年级学生为“专业理想”“与儿童沟通的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理解儿童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在四年级学生中,“专业理想”的平均值最高,但“班级管理能力”“联络与合作能力”“课堂评价能力”“学习指导能力”的平均值比较低。特别是“班级管理能力”“联络与合作能力”尤其低,可以说在实习中基本没有得到锻炼。“班级管理能力”说是参与管理,不如说是一种感受班级氛围并融入其中的意识。“联络与合作能力”,对于实习生来说完全没有体验的机会。虽然向实习学校指导老师讲明了愿望,指导老师也努力争取了,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实现的条件。
另外,关于大学课程中“学科教育”“学科教学”和“专业理想”的有效性,正如前述实习生观课视角的变化过程,开始时就是把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学行为,之后边实践边寻找理论与实践的链接。而对于“学习指导能力”,实习生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虽然做好了在实践中追求理想的课堂的思想准备,但目标无法达成,因此他们尤其希望大学期间多学习实践性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