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学艺大学的课程设置

三、东京学艺大学的课程设置

东京学艺大学[10]成立于1949 年,其前身是1873 年成立的东京府小学教员讲习所,直至二战结束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多次更名,分别是:东京府小学师范学校(1876),东京府普通师范学校(1887);东京府师范学校(1898);东京府青山师范学校(1908);东京第一师范学校(1943)。1949 年《国立学校设置法》颁发后,东京第一师范学校与东京第二师范学校、东京第三师范学校、东京青年师范学校合并建成东京学艺大学,成为日本战后第一批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大学。

作为新时代的师范大学,东京学艺大学深明民主主义教育所赋予的使命和重任,重视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全力以赴培养对将来充满希望、有创造力、能够撑起中小学课堂的新时代教师。学艺大学的“学艺”二字所表达的是“学术自由”和“学术知识”。前者强调作为学者的人格自由和学术自由,再不受国家意识形态的把控,这是民主主义思想在教师、学者身上的体现;后者突出的是科学知识及其传授方法,也就是成为“技能型”教师,这是二战后日本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重中之重。

图5 2019年重访母校

图6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访日团参观东京学艺大学附属小金井小学

建校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东京学艺大学的课程设置先后进行了多次部分修改和全面修改。

1955年 指导思想:全面调整课程内容,特别在选修科目的设置上,力求设置目的能够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修改内容:①废除二年制课程;于加强外语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均增加外语学分;③在初等教育课程中,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课;④设教育实习课六周,分别在第三和第四学年里各实施三周。

1966年指导思想:反思日本战前战后教师培养制度中的各种问题,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外教师培养制度,在此之上统筹安排课程,以肩负起教师培养的重任。主要修改内容:①总学分由136分升为140分;于在通识教育科目中开设基础教育课;③将教材教法从学科教育中独立出来;④通识教育科目的学分要在前两学年中修毕;⑤在强化本专业科目的基础上,鼓励取得其他专业方向的教师资格证书。

本章第二节将会涉及,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日本从二战经济恢复、自立到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日本师范教育的重点是加大课程的广度,强调作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上述1955 年的课程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实习课等规定,都是加强教师专业性的举动。

另外,资本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要尽快培养适应各行各业职业技能的人才,这就关系到师范大学培养课程的改革。1962 年,教师培养审议会(简称教培审)发表题为《关于教师培养制度的改善》的建议书,指出“教师作为一种专门性很高的职业,要在社会上得到定位和好评,需要具备与其相符的素养和学术,这是‘大学培养’的宗旨”。“随着今日社会技术、文化、学问的进步,作为教师的素养也要努力扩展其深度和宽度”。与此相应,1964 年,日本教育学学会大学制度研究委员会也发表了《关于教师培养制度的意见》,主要就课程标准进行了阐述。对于小学教师培养课程,该意见书明确:“小学教师应该承担七个科目的全科教学,但鉴于当前各学科内容和教法的深化和复杂,可以考虑小学高年级分科教学的培养途径。”进而1965 年,教培审再次发表建议书《关于教师培养课程的标准》,该建议书赞同上述《关于教师培养制度的意见》中有关小学教师承担全科教学和小学高年级分科培养的意见,在此之上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的指导,同时,为了日后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打基础,可以考虑某一学科与文科、理科、技能等同系列的、相关的两个以上学科的培养途径”[11]

可以看出,这些建议在东京学艺大学1966 年的课程里均有体现:第一,增加了学分总数;第二,为了扩展教师专业的宽度,在通识课中加大基础课;第三,为了“加强学科教学的指导”,加深专业的深度,将教材教法从学科教育中抽出来;第四,为了践行“某一学科与文科、理科、技能等同系列的、相关的两个以上学科的培养”之建议,鼓励学生取得其他专业方向的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培养小学教师课程中有关“一专多能”“兼修学科”等思路和实践,应该也是同一视角的考虑。

20 世纪60 年代冒出的“加强学科教学”和“一专多能”的建议,完全是为了迎合财界的要求。从小学高年级段开始加深学科专业教学,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前期准备。另外一种考虑是与当时国际动态的联动。众所周知,美国于1958 年出台《国防教育法》,提出在中小学加强“数学、科学和外语”三个学科的教学,以快速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竞争力。美国这种课程改革影响了西方工业各国的基础教育,日本作为西方国家阵营的一员,自然也是受到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