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依靠师范教育
普及国民教育离不开教师,发展国家教育离不开师范教育。明治政府非常明确这个道理,因而它对培养师资的投入是非常超前的。1872年4月,文部省提出了《建立小学教员指导场的呈文》,指出“推行教育之基础在于小学……而实施小学教育就要紧急建立师范学校”。同年5月,东京师范学校创建,聘请美国人教师从美国带来教具、教材,传授美国小学的教学方法。师范学校同时还负责编制小学课程和教材,这里毕业的学生被派往日本全国各地,担任起培训小学教师近代教法的任务。
小资料1
东京师范学校
东京师范学校成立于1872年5月,早于《学制》(1872年8月)的公布,是日本近代第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第一任校长是诸葛信澄,著有《小学教师手册》,对当时日本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届毕业生10人于转年1873年走出校门,到全国各地推广课堂教学。
东京师范学校聘请美国人斯柯特为专任教师,引进美国师范学校注重教授法的教学经验和美国的小学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具,实行班级授课和新的教学方法。1873年6月设立附属小学校,作为师范生教学实习和实验场地。1875年设中学师范科,培养中学教师。设有编辑局,承担全国小学新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制定小学教学计划,在全国推广。
1878年,留学美国的伊泽修二和高岭秀夫回国,任学校主要领导人,开始改革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推行裴斯泰洛齐的开发教学法。1882—1883年开办小学师范学科教职员讲习会,集中大批小学教师和校长学习新的教育方法。为全国师资培训的中心和地方师范学校的典范。1886年改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894年4月制定《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将高师分为文、理科。后文科又分为教育学部、国语汉文学部、英语学部和地理历史学部;理科分为理化数学部和博物学部。1902年将修学年限改为预科1年,本科3年,研究科1年至2年。本科设国语汉文、英语、地理历史、数理化和博物等系。1914年废止预科,本科改为4年,再次分为文理两科。后为1929年成立的东京文理科大学的附属学校。1949年与东京文理科大学、东京体育专门学校和东京农业教育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东京教育大学。1973年东京教育大学又与其他学校科研单位合并成立筑波大学。
资料出处:参见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83.

图3 东京师范学校旧址

图4 东京教育大学旧照片
1872年8月,《学制》颁布实施,其中第39章指出:“除小学之外,还要有师范学校,在此种学校教授小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实乃当务之急。”由此,日本着手于普及基础教育的近代学校制度和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创建。
1873年8月,西南地区的中心——大阪和东北地区的中心——宫城先后开设了官立师范学校,1874年,名古屋、广岛、长崎、新澙等地区也先后设立了官立师范学校。同时,考虑到女子更加适宜儿童教育,1874年政府决定成立女子师范学校,并于1875年建成。后由于国库紧张,师范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至1879年,全国各地相继开设了公立师范学校,官立师范学校仅留下东京师范学校和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成为日本师范教育的核心。1881年,《师范学校教则大纲》制定颁布,规定师范学校分为初等(1年)、中等(2年)和高等(4年)三个课程,入学资格为小学中等学科毕业的17岁以上的青年。
由于各地的师范学校在入学、课程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给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平衡,1886年4月,在首届文部大臣森有礼的主持下,《师范学校令》制定公布。《师范学校令》在日本师范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法的出台意味着师范教育在学制上自成体系,并形成培养小学教师的普通师范学校和培养师范学校教师的高等师范学校这种两级师范体系。入学资格为高小毕业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力的17~20岁的青年,学制4年。同年5月,《师范学校学科及其程度》等相关法律发行,就此,日本创建了规模较大的师范教育制度。
师范学校成立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家的需要相继颁发了有关法令,以加快师范教育发展的进程。1897年,《师范学校令》废除,《师范教育令》制定公布,决定将以往的普通师范学校改名为师范学校,并承认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独立。此次法令就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以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整体做了有关修订,并规定普通师范学校一府县[8]一学校(或者数校),体现了政府要扩大师范教育规模的意向。1907年4月,《师范学校规程》制定颁布,该规程第2条规定师范学校“将分为本科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为主体部分,按照以往规定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4年;第二部为补充部分,招收初中毕业生及女子高中毕业生,男生学制1年,女生学制2年。由此,师范学校和师范生由1897年的47校、8830人增加到86校、28653人,[9]仅10年时间,师范教育的规模扩展了一倍以上。
从这个时期开始,高等师范学校不仅培养普通师范学校的教师,还承担了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表明当时初中的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着手加大高等师范学校的规模,除去已有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03年在广岛,1908年在奈良分别成立了高等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03年还公布了临时教员培训所制度,决定在文部省直属的高等教育机关内设置临时教员培训所,这些均是为了解决中学教师缺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1925年,《师范学校规程》修改公布,规定师范学校本科第一部(高小毕业生)的学制从4年延长到5年;第二部(初中毕业生及女子高中毕业生)的学制为2年。这样一来,本科第一部学生(高小课程2年加本科课程5年)与本科第二部学生(中学课程5年加本科课程2年)的学习年限均被统一为7年,师范学校以本科第一部为主体部分,第二部为补充部分,其规模再次得到了扩展。进而1937年,教育审议委员会讨论了将师范学校升格为专门学校的事宜。翌年11月,文部省发布《师范学校纲要》,规定师范学校的入学资格升为初中毕业生及女子高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由此明治时期以来、以本科第一部为主体的师范学校的体制彻底崩溃,第一部和第二部呈等同局面,并出现了第二部的新生及毕业生的人数压倒第一部的现象,这说明当时日本普及教育的程度很高,初中毕业生比较普遍了。1942年,文部省向各地方行政长官下发《关于改革师范学校制度事宜》,表明要将师范学校统一为官立并升格为专门学校(类似于高职院校)的意图。1943年3月,《师范教育令》修改公布,师范学校被正式定为官立学校并升格为专门学校。此修改令还规定,每一县至少要开设一所师范学校。遵照这一规定,同年4月,全国共设官立师范学校56校,[10]日本的师范教育跨入了高等教育的层次。
从以上日本师范教育制度进程可以看出,创办于明治初期的日本的师范教育,在短短70余年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表明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大、效果快。《师范学校令》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学费由国库、普通师范学校学生学费由地方财政负责。进而1886年6月,文部省颁布《普通师范学校男师范生学资要相》,规定对学生有“食物、被服、日用品、洗理费、一周零用钱”五项补助,其中被服包括冬衣、夏衣、衬衫、外套、鞋袜等九种,日用品包括笔、墨、纸等六种学习用具,在当时国家经济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这种待遇是相当优越的,吸引了大量青年入学。学生毕业后作为义务,需在所属地方的小学服务五年。
普及师范教育使得日本在短时期内得到了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据统计,1894年,日本全国有小学24046所,学生350万;中学103所,学生3万;各类专门学校、师范学校和大学113所,学生超过2万。1896年,小学毕业生已超过50万,中、高等学校毕业生超过1.1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440人,[11]师范教育为其学校教育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当日本走上对外侵略道路之后,天皇极权主义国体下的国家主义思潮成为其师范教育的思想根源。由此,日本在培养师范生的层面上,也带有严重的国家主义倾向,最终走向军国主义师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