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整体走向

二、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整体走向

1982 年,中曾根康弘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后,立即打出“维护和平,促进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施政目标,指出“今日日本处于战后重大转折点……有必要对以往的制度和机构进行重新认识”。这就是通称的“战后政治总清算”。

所谓“战后政治总清算”是指日本政府反思二战后初期至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变“经济大国”为“政治大国”的政治意图。众所周知,二战后初期日本的发展是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也就是说将日本军事安全托付于美国而得到的。获得了经济大国地位的日本,从80 年代开始反思物质追求、被动“追赶型”的国策,打出转向政治追求,走上自我实现的“原创型”路线,而培养具有“国家”和“公共”概念的日本人是其政治追求的重要内容。

为此,教育作为一大突破口在其政治总清算中占有重要位置。1983 年6月,“文化和教育研讨会”成立,该研讨会重点讨论如何改变学校“教育荒废”,寻找解决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面对即将到来的21 世纪,探讨如何促进国际理解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特别是针对中小学教育现状,该研讨会于1984 年3 月发表报告书,认为日本教育病理的根源有两点:一是未能及时应对学校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二是教育的机会均等理念由于整齐划一主义发生了偏颇。为此,教科书、课程、小中高衔接等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

1984 年8 月,临教审成立,该审议会历时三年,共发布四次答询报告,于1987 年8 月解散。临教审分为四个委员会,分别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问题展开论证。第一委员会为总论部分,论证主题为:“展望21 世纪的教育的应然状态”;第二委员会主题为“激活社会上的各种教育机能”;第三委员会主题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第四委员会主题为“高等教育改革”。

1984 年9 月,临教审第一次总会召开,接受中曾根首相“关于为实现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及文化发展的教育,加强各领域施政、改革的基本对策”的咨询,于1985 年6 月发表第一次答询报告——《推进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该报告书指出改革原则为:①尊重个性;于重视基础、基本知识;③培养创造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④扩大选择的机会;⑤提升教育环境的人文性;⑥向终身学习体系化过渡;⑦实现教育的国际化;⑧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以上八个原则的核心为尊重个性,它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形成,贯穿此次改革的整体过程。基于这一原则,该报告指出具体改革措施为:①矫正学历社会;于改革高考制度;③实现大学招生的自由化和弹性化;④开设六年一贯制中学和学分制中学等。

1986 年4 月,临教审发布第二次答询报告,明确要坚持尊重个性的原则,通过向终身学习体系转型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克服教育荒废,实现面向21 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的教育。该报告书同时提出了向终身学习体制转向、中小学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教育行政改革等具体措施。其中中小学改革聚焦在人生教育、道德教育、基础教育等方面,小学学科综合化、中学学科多样化以及中小学新任教师研修制度等也得到提倡。特别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科综合化、恃强凌弱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完善学科指导、心理咨询制度等具体措施。

1987 年4 月,临教审第三次答询报告出台,此次报告书延续第二次答询报告的宗旨,提出开展多元化评价,教育、研究、文化、体育等领域的高度信息化,向终身学习体系转型,教科书制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和运营改革等措施。该报告还提出开设社区学校,推进终身体育等转向终身学习的建议,对日本其后的教育改革给予了很大影响。

1987 年8 月,临教审第四次答询报告出台,作为最终报告,首先提出了文部省机构改革[12]及其高校秋季入学制等建议,并就前三次报告书做出终结性阐述:①坚持尊重个性的原则,坚持教育自由化;于改变偏重学校教育的风气,向终身学习体系转化;③应对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其中之①是针对前述知识中心的课程和评价,整齐划一、僵硬封闭的学校教育而言,于是为了满足国民在人生各阶段学习的需要,而③的建议是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发展,是当时最为紧迫最为现实的问题。

以上临教审四次答询报告的内容,关系到日本教育制度整体的改革计划,从分会命名就能看出,从整体计划到各级各类学校、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指导性的方针和建议,因此有日本学者说道:“‘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答询报告,与之前中教审发布的共21 次答询报告相比,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计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3]

根据临教审四次答询报告宗旨,日本政府于1987 年10 月做出内阁决定《有关教育改革的具体对策——教育改革推进大纲》,就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日本教育的整体发展做出了最终决定:①推进终身学习及各种体育活动,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于充实学校道德教育和新任教师研修制度;③改善高考制度和研究生教育;④促进基础研究与民间机构的共同研究等学术活动;⑤充实接受留学生体制,对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⑥随着文部省机构改革,在教育行政和财政分配上加以改进。

不难看出,临教审的审议始终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中小学教育的困境,二是面向21 世纪的教育发展。特别是第二次答询报告提出向终身学习体系转型以后,“终身学习”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关键词,由此,学校教育体系整体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是中心,中小学教育成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基础阶段,其定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转变。这些理念和措施,对于20 世纪末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影响甚深。

以上一系列政策走向对于师范大学课程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仍然以东京学艺大学为例,1988 年新设教养系(以往的教师培养为教育系),分为国际文化教育课程、人类科学课程、信息教育课程、环境科学课程和艺术体育课程,体现出上述终身教育理念在大学课程中的实现。所谓“教养”是指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心理辅导、环境指导、国际交流等指导能力的人才。教养系的增设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它与培养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齐头并进,构成终身学习理念下日本师范大学新的办学模式。或者说,东京学艺大学意识到,不应仅仅停止在培养教师的层面,还通过开展多领域的课程,开展和深化学术研究,充分体现了“学艺”二字的意涵。

教养系课程的思路如下:第一是课程设置要符合各科目、专业的要求,充分体现课程特色;第二是尽量与以往的教育系的课程合并开设,因为教养系和教育系的某些课程属于同一系科,另外,教育系的一些课程已经过该大学多年的研究和探讨证明,作为教养系的课程也是适用的;第三是开设大量的选修科目,这是为了贯彻学术研究的自由,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广阔的活动天地和出路。特别是由于教养系和教育系课程的部分合并,使得小学教师的培养课程也得到了扩展和丰富。

表1 东京学艺大学1998年度小学教师培养课程

资料出处:[日]東京学芸大学募集要項1998(东京学艺大学招生简章1998).

从表1 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选择性大。例如,通识教育中综合学艺类设有:社会(亚洲的民族和国家、现代社会和人类、日本国宪法、人权和正义的思想等24 门)、文化(语言和文化、文学和社会、音乐和历史、欧洲文学等29 门)、教育(日本的教师、性教育的理论、幼儿的玩耍与生活、对残疾儿童和残疾人的理解等19 门)、环境(环境和自然科学、野外教育、环境和设计、人际关系体验等19 门)、信息(计算机操作和资料分析、应用信息处理、电脑音乐制作等12 门)和自然(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应用、宇宙/地球/人等6 门)6 大科目;学科教育中教育课程科目是指各科教学法,包括初等国文教法、初等数学教法、初等社会科教法、初等音乐科教法等9 门课程;专业教育中有关学科的科目当中包括国文研究、书法技巧、基础理科研究、家庭科研究、手工科研究、生活科研究及音乐科研究等30 门课程。从以上课程内容来看,虽是小学教师培养,但课程的视角不仅限于教育教学,知识领域非常宽泛。仅以通识教育中综合学艺类为例,如前所示包括6 大科目共约90 门课,而要求各科目所需学分分别仅有6 分。这只是三大类课程中一门的科目,按照这样的比例,为129 学分所准备的科目可以说是浩瀚的知识海洋。这种课程编排,为学生提供了知识的无限空间,体现了科目与科目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广域课程”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终身学习对人才的需求。

图7 东京学艺大学岩田教授来我院讲学

图8 东京学艺大学岩田教授参加我院研讨会

图9 东京学艺大学大竹教授参观中国小学

图10 千叶大学中山教授来我院做现场观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