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主义师范教育的实施

三、军国主义师范教育的实施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军国主义教育是指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加紧向外发动侵略战争,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在教育上大力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从培养目标到教育内容及方法,皆纳入战争的轨道,建立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教育体制”[26]

军国主义思潮下的日本教育,整体上是国家至上,以军事训练为核心的。具体到师范教育,师范生并未因为1883年《征兵令(修改)》免除师范生三年义务兵役的规定而幸免,相反的是师范学校内的军国主义、军事化教育越演越烈。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后,本着“小学教师也应该涵养国民三大义务之一的军役的基本精神”之规定,小学教师也被要求服军役六周,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化延长到一年,由此,军事化教育由现役军人的小学教师直接传给了小学儿童。到了20世纪20年代,军部[27]完全左右日本政界,有关学校教育的规定由文部省和陆军省联合发文实施。根据1924年《军事教育纲领》之规定,“为了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军事训练,免去师范学校学生现役军人年限的特惠”,也就是说,师范生也和一般民众一样照服兵役,且被免除了特惠期限。至此,由于师范学校军事教育的加重、教师军队教育的延长,日本学校教育整体完全走向了军国主义。

师范学校的军国主义教育主要分为思想灌输和军事操练两大部分。1907年《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培养富有忠君爱国志向,尤其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明确忠孝大义,振作国民情操的教员”(第1条);“修身课遵照‘教育敕语’的宗旨,培养在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行为方面为人师表、具足威严的教师,同时让他们学会今后在小学教授修身课的知识和方法”(第8条 修身)。1910年《师范学校课程要目规定》中修身课的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学年 每周二课时

背诵默写《教育敕语》全文并理解复述

学习心得:有关师范教育的法令及其学校规则中有关学生的规定

道德要领:皇位和皇室(皇位、皇统、皇室、敬称)

国家(国家的成立、国体、臣民、国宪、国法)

家庭(家、祖先、父子、夫妇、兄弟、亲族、奴仆、忠孝、爱国)

第二学年 每周一课时

复习前学年《教育敕语》

背诵默写《戊申诏书》全文并理解复述

道德要领:社会生活

合作的精神、公务、自治、公益、秩序、风俗

诚实、勤勉、信义、公俭、礼节、博爱

人格、自我修养、职业、名誉、财产、权利、义务

国际交流:对外国的信义、对外国人的礼仪和交际

第三学年 每周一课时

复习前学年《教育敕语》

普通伦理学:行为、良心、至善、本职及其德目概要

教师心得:教师对于国家社会的职责、教师道德、修养之方法

小学修身课教法:课堂目标

教材的选择及其学习顺序

教学方法

教具及其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要点

小学修身课之教材、图书等资料的研究

第四学年 每周一课时

我国国民道德的特性:我国道德的由来

《教育敕语》的颁发

课程总结:忠孝一致、爱国奉公、共同生存、国家独立等[28]

以上教学内容的传授要遵循和活用《教育敕语》的宗旨,以明确其中意涵,把握日本国民道德之特性。从以上修身课内容可以看出,《教育敕语》贯彻始终,“忠君爱国”成为关键词。

“忠君爱国”的思想源于日本“家族国家”的政治形态。所谓“家族国家”是指将家族与国家、神权与人权融为一体的政治概念,它“源于日本特有的家族制度及其由此产生的家长权威主义”。日本的家族制度的核心是父子关系,其家庭伦理观念虽然源于儒家的“孝”,却将“孝”的根本含义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延伸到对祖先的祭祀,它超越了现实家庭的概念,尤其强化祖先的神力,因此促成了其民族文化中特有的神祇信仰的因素。这种强调家长权威的一元化、纵向的家族概念延伸到国家,天皇就成为日本这个大家族的家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此,“家族国家把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家族制度原理扩大运用到整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统治关系中,成为统治集团谋求政权稳定和社会向心力的重要手段”[29]。由此看来,师范教育所言“忠君爱国”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对祖国对国家的忠诚和竭力,而是贯彻“扶翼皇运之无穷”和“继承皇祖之遗训”的狭隘的忠孝,这从以上师范学校第一学年修身课之“道德要领”等要求中一目了然,“忠孝”成为这个时期教师伦理的集中体现。

另外,第二学年课程中的《戊申诏书》及其“道德要领”之社会生活中“合作、公务、秩序、勤勉、公俭”等字眼,也是为其特殊的社会需求服务的。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与其扩大军备的国策形成巨大反差,国际上面临国际关系新格局下的重大选择。为此,1908年10月,日本政府发布《戊申诏书》,号召国民要“上下一心、忠实服业、勤俭治产……自强不息”,做“中良之臣民”,以“恢宏维新之皇遒,宣扬祖宗之威德”。换言说,“合作、公务、秩序、勤勉、公俭”等美德并非作为社会公民的道德,而是为解决经济困境,为当时日本政治服务的一种必须。这与前述三重气质的师德理念一脉相承,也是“忠孝型”教师形成的理论依据。

1937年侵华战争以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国家主义”“军国主义”充斥着学校教育整体,中小学课程中除去修身课以外,地理课、历史课以及学校教育目标整体都服务于军国主义,培养具备国民精神的“忠良臣民”“练就皇国国民”成为唯一指令,各级各类学校都从“知识学校”演变成了“练就国民的道场”[30],神风敢死队的少年们喊着“让我们相会在靖国神社吧”的口号,驾机冲向美国军舰的疯狂举动就是其“忠君爱国”“皇国之道”师范教育的极端后果。

再看军事操练部分,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深入,军事教育成为日本教育整体的重要内容。1923年4月,文部省成立“国民军事教育委员会”,同年12月改“国民军事教育”为“青少年教育”,以避免军国主义思想太过招摇。

按照前述临时教育会议发布的《关于振兴军式体操的建议》要求,师范学校实施兵营式训练,着军装、寄宿制,严格要求军纪和校规,并以军队编制全面开展军队体操教育。这一军国主义教育体制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军事化教育不仅在师范学校,连小学、幼儿园也未能幸免。1925年,政府发布《关于振作学校军事操练》的公文,决定“要迅速在小学实施军事操练”,毋庸置疑,承担这一重任的师范学校中,军事操练成为其核心课程,直至日本投降。但是非正义战争的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日本二战前的师范教育已经成为其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的照妖镜,因此也是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

【注释】

[1]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8.

[2]转引自吴廷璆主编.日本近代化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1~2.

[3]洋学者:特指当时留学西洋回日的人。

[4][日]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M].東京:岩波書店,1987,26.

[5][日]文部省.日本の発展と教育[M].東京:文部省,1962,180.

[6][日]教育史編集委員会.講座·教育史·3[M].東京:第一法規,1984,56.

[7][日]教育史編集委員会.講座·教育史·3[M].東京:第一法規,1984,64.

[8]府、县:日本地方行政单位分为都道府县,府和县同级,相当于我国的省。

[9][日]石川松太郎.日本教育史[M].東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9,136.

[10][日]文部省.学制120年史[M].東京:ぎょうせい,1993,82.

[11]赵健民、刘予苇主编.日本通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80.

[12][日]本山幸彦.明治国家の教育思想[M].京都:思文閣,1998;[日]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M].東京岩波書店,1987;[日]堀尾輝久.天皇制国家と教育[M].東京:青木書店,1998,等等。

[13][日]藤田昌士.学校教育と愛国心[M].東京:学習の友,2008,43.

[14][日]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M].東京:岩波書店,1987,49.

[15][日]堀尾輝久.天皇制国家と教育[M].東京:青木書店,1998,278.

[16]吴廷璆主编.日本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588.

[17]田桓著.日本战后体制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431~432.

[18][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M].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商务印书馆,1992,489.

[19][日]文部省.資料臨時教育会議[M].東京:文部省,1979,144~145.

[20][日]文部省.資料臨時教育会議[M].東京:文部省,1979,155.

[21]京都帝国大学法学教授泷川幸辰宣讲西方刑法,被认定是反国家反政府行为,遭到停职处分。

[22]贵族院议员美浓部达吉主张天皇是国家(国民)的一部分,被视为是反国体行为,遭到封杀。

[23][日]文部省.学制120年史[M].東京:ぎょうせい,1992,91.

[24][日]木坂順一郎.日本ファシズム国家論[M].東京:日本評論社,1979,31.

[25][日]堀尾輝久.天皇制国家と教育[M].東京:青木書店,1998,315.

[26]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240.

[27]军部:二战前日本国家机构的重要部门,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等,把控着日本的军事和政治大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堡垒。

[28][日]宮原誠一他.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4[M].東京:三省堂,1973,161~162.

[29]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四章第三节。

[30][日]柴田義松、斉藤利彦.教育史[M].東京:学文社,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