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师范大学打造“技能型”教师
二战后,日本师范教育遵循两大原则:一为“大学培养”,二为“开放式”培养。针对二战前日本教师对上顺从、对下威严的所谓“三种气质”,二战后师范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知识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这和这个时期日本大学办学方针的转变密切相关。二战后,日本大学一改战前为了国家需要、执行国家指令的定位,追求“学问的自由”和“大学自治”,力求扩展一般学科的知识内容,坚持研究与教育相统一,鼓励教师通过自身的学术研究来唤起学生对学问的热情。这种导向必然会影响到师范教育。
1946 年9 月,教育革新委员会第十次总会就教师培养问题做了审议,提出要在大学中设立培养教师的机构,以提高师范教育的规格。1948 年6 月,《新制国立大学实施要纲》颁布实施,其中明确了“一府县一大学”的原则,要求以往的官立诸学校合并为新制大学(四年制大学),在这些大学中均要设有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系科。
1947 年3 月,《学校教育法》制定公布,规定小学学制为6 年、初中为3年、高中为3 年、大学为4 年,所谓6-3-3-4 制得到确立。随着中小学新学制的实施,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只靠一般大学培养教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大学成为当时日本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育革新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建议在旧制师范学校中选出若干学校合并组成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大学,以解决中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这样的大学被称为学艺大学。[7]
1949 年5 月,《国立学校设置法》制定公布,为上述教育革新委员会的建议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律公布后,二战前专门师范学校合并为学艺大学,二战前官立诸校合并为国立综合大学,综合大学中要设学艺系或者教育系。[8]由此,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由二战前的师范学校被四年制的大学所替代,从昭和初期开始探讨的师范学校升格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作为二战后日本师范教育两大原则之一的“大学培养”,立足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是以大学普通教育为前提;第二是排除课程内容的政治影响,立足学问;第三是在保证思想、言论自由的环境下培养。[9]不难看出,这三个原则都是针对二战前日本师范教育的弊病而言的。特别是立足学问这一原则,突出了政府“技能型”教师培养的决心,这也是二战后日本国家发展之亟须。换言之,日本二战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要主动钻研学术,能够开展适应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那个时期日本教师素养的核心要素。1953 年,各学艺大学以及普通大学中教育系和学艺系的首届毕业生步入教育界,在提高日本中小学教育水平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师范教育课程方面,二战前的中小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被国家严格规范,课堂教学只能是停留在形式上,不讲究教法只一味灌输,因此其师范学校课程里也少有教材教法的内容。而二战后教育改革之后的师范教育十分重视作为教师的一般教养和专业技能,特别是教学方法的习得。换言之,具备现代公民的品德,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撑得起中小学课堂。这一导向拉开了“技能型”教师培养的序章。
师范大学的课程普遍分为通识教育(社会、人文、自然三大领域)、学科教育(语文、数学、外语等各学科的教材、教法)和专业教育(专业理想、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等)三大部分,注重从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教师专业的层面提升作为未来教师的素养,以培养适应战后发展的、具有新时代使命感的中小学教师。
占领军在宣传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强调教师要研究儿童,尊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保持课堂上的机会均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这是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宣扬,也是培养“技能型”教师的具体指导。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一贯以国家为中心、以国家指定教材为中介上课的日本中小学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全面推行新学制,日本政府下大努力进行整改,在修改教材的同时,号召大力研究课堂教学,努力营造乐中学、玩中学这种活动型、讨论型课堂环境。
小资料2
边游戏边学习——给教师的学习指导纲要(没有教材也无妨)
不是“教给他”,而是“让他学”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适应儿童本能的自主性学习。
二、指导儿童结合生活环境和四季变化开展学习。
以这两个为条件,努力让孩子在本能中实现教育的目的,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开展学习。不要总说“别贪玩了,快学习吧”,教师要投入学生的“玩耍”中,从中找到自然性的学习,让教育融入自由的氛围中。例如三年级理科课的“亲近动植物的生态”这一主题,将其想成一个单元,老师可在各学科教学中汲取相同点开展教学。
国语课 三年级第三课学习“收集单词”
一班 收集花的名词
二班 收集虫的名词
三班 收集鱼的名词
四班 收集鸟的名词
之后将收集到的名词画成画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样的学习不仅停留在背诵文字和文章上,还融入了绘画、手工、音乐等内容。可见,不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学生做笔记的学习,而是在学生活动中、生活中抓住学习了要点。
《夜姬》是长达17页的课文,说的是古老的神话,可以让学生通过色彩艳丽的话剧开展学习。
……
算术课
一般我们印象中的算数课本上都是数字、应用题等,但是一年级的新算术课本比国语课本还漂亮呢,就像绘本一样都是插画。比如“春天来了”将孩子玩耍的插图和播种的插图混为一体,展示了栩栩如生的一年级孩子生活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展开数理的世界:“有几棵秧苗?”“赛跑中谁第一名?谁第十名?”和理科学习一样,这里也没有说教。
二年级的“自行车”学习中,将爸爸的自行车和孩子的小三轮车相比较,展现出一幅如何快速蹬车才能不被追上的画面,这里边其实包含着“圆的大小”的学习。
各科学习要突出特色,且每个学科尽量与其他学科保持横向联系。
……
资料出处:[日]朝日新聞[N].1947-3-25,(20).
小资料2 中所现日本小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站在当代学校教育的立场,这种“儿童中心”“寓教于乐”“宽松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在国际上也达成了共识。但是从二战后初期的节点来看,能够将这些理念理解并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实乃难得。更何况,当时的日本中小学教师只会灌输国定教材,从未研究过教法,这种“技能型”的课堂教学对他们来说,可以想象其难度之大。《朝日新闻》刊载这样的文章,目的就是帮助一线教师尽快习得民主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保证六三制基础教育的普及和质量。
《朝日新闻》作为日本影响力极大的报刊,刊出小学课堂教学这件事本身,就代表了日本政府对教育改革的态度,具有很强大的指导力。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二战后日本师范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小学教师逐渐掌握了实效性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有科学理论依据的、有操作能力的课堂能手。
此外,《教师资格证书法》颁布(1949 年5 月)后,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如完成该法所规定的课程、取得必需的学分,经考试取得资格后,也可以到教育部门工作。这是二战后日本师范教育两大原则之二的“开放式”政策的依据(详见本章第二节)。但当时中小学中具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教员,绝大多数是各学艺大学或普通大学中教育系和学艺系的毕业生。由此可见,二战后日本师范教育改革的力度之大,它不仅解决了当时中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也为其后来的经济腾飞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