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回顾
(一)研究方法和视角
以往在研究日本教育政策中关于教师素质能力时,多是缺乏客观数据的观念性、印象性的论述,或者是基于特定人群的(志愿于教师事业的学生)单方数据的论述,因而不具备向外的说服力。日本或者说东亚地区教师素质能力的研究,往往缺乏数字化支撑,且由于数值与当事者之间的距离过大,以至于此类政策性研究陷入空论的境地。
为此,此次共同研究围绕着教师的素质能力,以当事者的感受为依据编写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全面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视化成果。这个“可视化”研究的特点是,从学习者(作为教师培养一方)的视角开展,因为近年的“大学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等主题的研究,多被大学、教育委员会(培养、录用和进修教师一方)所局限。但每当我们想到“教师培养到底是为谁”这一点就会意识到,应该着眼学习者一方。这种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培养课程的研究,不夸张地说,是教师培养改革的核心点。
教师培养的改革到底是为什么?其答案之意就是“为了儿童”,即为了下一代的学习而完善学习和教育环境,培养与其相适应的教师。为此,先要提供能够培养成为那种教师的、丰富的学习场域。这正是本研究的立足点和意义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特设小学校长的环节。作为教育一线的实际管理者,他们对于刚刚毕业不久的新入职教师的期待是什么……这个环节和过程使得本研究具有了一定的量性兼质性的成果。
(二)“当事者”的特征和局限
如前所述,大学生和新入职教师所选择的教师素质能力的项目内容,在最高数值群有共识的倾向,由此看出本研究中当事者的特征体现在如下两点:①培养课程评价高与素质能力达成度评价有关联;于课程评价的重点与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相近。极端地说,近年通过教师培养成为小学教师的年轻人普遍认为,有着丰富教育一线经验的大学教师所开设的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内容的课程是“有效的”,评价高,且对基于这种课程的学习通过经验转化为作为教师的素质能力的达成度,评价也高。
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校长的调查结果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可小觑。如前问卷调查所示,小学校长对年轻老师的“联络与合作能力”“课堂评价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的需要度,要低于其他项目内容(参考表9);又在开放题中表示,“应重视教育哲学”“在培养阶段要特别锻炼人格等重要的东西”;进而访谈中的声音多偏向于“专业理想”“自我提高能力”方面。综合以上意见,小学校长对年轻老师最大的希望在于“在大学多学习有关专业理想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以便今后能够自我提升。这一点与前述教师素质能力培养场域的章节中的、校长们意见基本一致。
但是以上结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的课程内容,但实际上还应该通过客观数据加以验证;又如校长们的判断尺度与20 多岁的年轻人的自我认知之间也有距离,因此作为补充调查又加了小学校长的访谈环节。但是访谈人数较少,且校长们的意见多居于自身学校的感受,并非是针对小学教师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