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说写作
《潜》的写作特色不少,但我认为值得在此特别一说的,却只有寥寥一二。
小说的语言十分生动,用词讲究。全书的叙述用第一人称进行,也即男主人公塞萨的视角和说话口气。
从结构来看,小说是塞萨对儿子赫克托耳的讲述:除了讲述塞萨和帕兹的相爱、同居、生育、分离、孤独、寻找的主线故事之外,还描绘了巴黎(乃至法国和欧洲)的摄影、绘画等时尚艺术的日常活动和未来倾向,同时也涉及当代的国际形势、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现象,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帕兹和塞萨所熟识的艺术界和新闻界在《潜》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这无疑得益于作者克里斯托夫·奥诺-迪-比奥的记者身份,以及他对艺术界的关注。
小说对艺术家众形象的描写采取了虚构和纪实相结合的手法,书中提到的不少艺术家都是史有其人,尤其是,通过帕兹在塞萨的陪同下参加威尼斯双年艺术展的详细描写,小说写出了一些世界顶级艺术名人的实践活动和作品面貌。例如洛里斯·格雷奥及其作品《盖佩托馆》(即搁浅的鲸鱼),查尔斯·雷及其作品《孩子与青蛙》等等,都有细节上的描写。而略略提及的艺术名人就更多了,如弗朗切斯科·韦佐里、托马斯·豪斯阿戈、胡安娜·瓦斯贡采罗等人。另外,小说中许多真人真事(如法国影后卡特琳娜·德纳芙在巴以前线的遭遇)都可以从奥诺-迪-比奥对黎巴嫩和缅甸的报道中得到佐证。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奥诺-迪-比奥的儿子就叫赫克托耳,而这部小说就是献给他的。这也就让人更容易猜测到小说中的自传因素。
这种把历史名人和当代名人写入虚构小说的做法,是当今小说家很时髦的手段之一,有人把这一类小说称作“vrai-faux roman”。记得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地图与疆域》(2010)中就有类似的描写。这部龚古尔奖获奖作品,就把小说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和维勒贝克自己写入了小说,甚至还让作为小说人物的“自己”被人杀死。维勒贝克还让他的主人公杰德·马丁(也是一位画家和造型艺术家)为世界IT领袖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为全球艺术大亨达米恩·赫斯特和杰夫·昆绘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小说《潜》的叙述顺序大致按照历史性纪事方式进行。但也有一些小小的倒叙和插叙。例如,小说一开始,塞萨以一个年轻父亲的语气,回忆了儿子赫克托耳的出生。然后,时间一跳跃,塞萨就叙述起了自己如何接到法国使馆的报丧电话,坐飞机去阿拉伯某地辨认帕兹的尸体。
随后,故事的时间流逝和情节发展就很正常了,从塞萨第一次认识帕兹的物证“除尘喷雾器”谈起,讲到在小店铺中与帕兹的第一次见面,后来又如何买她的照片,为她的作品写评论,为追求她而特地跑去西班牙,在阿斯图里亚斯的旅行和求爱……然后就是在巴黎的艺术家生涯,他当他的记者,她拍她的照片。帕兹成名后,两口子不断出席各种展览会的开幕式,她也逐渐走向艺术生涯的顶峰……
但小说中的一些段落,作者特地用异体字体现,表示故事叙述状态的停顿,转入离题话,或是塞萨对在远方的儿子的谆谆教诲,或是他内心中的祈祷,或是对正在叙述的故事情节作事后的评论与回忆,总之,读起来一目了然,似乎也不必在此赘言评说。
还有一点,小说中,很多的句子不用主语,直接由动词开始,说明动作和行为与上一个句子是由同一人完成的,其间并没有主语的更换。因此,我的译文也保留同样的处理法,句子中不加主语。
其他方面,小说的写作就似乎没有太多的艺术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