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来自生态的呼唤
李宝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撰写的《寂静的春天》,描述了一个因为农药DDT的发明使得原本鸟虫齐鸣的春天寂静无声的故事。21世纪,人类科技文明更加发达,危害生态的已不止DDT,许多人类能意识到的或意识不到的现代化生活形态都在一点一滴地剥夺我们和自然的感情。春天早已寂静,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从来不知春天的样子。一位在大都市长大的女老师到我们受评山庄参加培训班,看到满天星斗时,竟说:“我从来没有真正看过天上的星星!”为了生活,人们早已离生活太远!
当人类还在使用镰刀锄头向大地索取食物时,除非遇上荒年,否则不会饿死人的。但今天人类学会科学种田,不怕干旱时,却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在城市中,人们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向大自然讨生活的能力!但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以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加大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使更多人能在都市中找到一席之地为主!似乎简朴劳动,回归自然的思想会把科技文明及经济发展一脚踢开,以至于把人类拉回蛮荒时代!没有人真正去探讨这样的文明趋势符合谁的利益,探讨什么叫文明,什么叫进步。
科技无罪?《砂地郡励志》作者李奥波(Aldo Leopold)曾说:“如果一项科技无法协助人类与环境更加融洽相处就不是好科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倡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环境的永续发展上”。换句话说,人类各项作为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在一个永续发展的环境中能永续发展,“人”怎样才能永续发展?“环境”怎样才能永续发展?我们可以从生态学得到一些启示:
(1)大地之母(地球)是一个能自我生养的有机体,由万物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2)生命的多样性保障了地球生态的完整和谐,以至于生生不息。
(3)生命的演化不是来自竞争,而是来自调适与平衡,达到共生共荣,向更高的形式进化。
(4)任何生命皆是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它能促使生态自然地循环不息,失去任何一环都是一场未可知的冒险。
(5)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反思的生物,他的每一项作为都必须谨慎地评估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而不是抱着“人类科技能做到的事,不去做就是罪过”的自大想法。只有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才能找到和自然共存共荣的永生之路。
永续发展并不是生态保护的专利,它是人与环境奋斗多年的觉悟,预约了人与他所生存的环境互动的成果,也赋予环境中所有人事物的重要定位,形成环境中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在这种生态化的思维中,特殊教育是否符合这一波人类适应环境的新形势呢?
20世纪前期的特殊教育强调个别化、专业化,它那积极进取、目标导向的教育策略是否促成了特殊需要人士与其生存环境的永续发展?在经济起飞的年代,政府和民间机构投入许多特殊教育的资源,竭尽全力地教导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治疗团队、科技辅具、就业辅导员……结合成一股专业的力量支持特殊学生就学、就业,然后我们看到这批大家集中心力培养的青年,在十七八岁就开始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工作。一般他们能获得的工作职位都不高,工作环境都不优美,没有健康惬意的休闲生活,没有真心的友情及爱情,人们还要标榜他们认真尽责、任劳任怨、不请假、不罢工,这就是他们追求的人生吗?一旦经济萧条、经费紧缩,他们的境况又如何?专业人员裁减,协助性的支持消失,他们能在工作岗位上永续发展吗?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继续支持他们的力量吗?如果特殊教育的作为不能达成学生和他生存环境的永续发展,那它是否也违反了生态的法则?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简称“向阳”)也曾在没有生态意识的情况下,认真地进行特殊教育数年,结果是:造就了一批非常专业化的教师,以及一批无法脱离这批专业老师独立生活的学生。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下,学生得以有序地学习。一旦毕业,头两年还能保有特殊教育的余热,之后就越退化,可以说除了学校,没有他们可以继续发展、成长的地方,难道向阳必须继续办高中班、大专班、就业班……
这本七周年专辑描述了向阳近年来教育观念的转变。1999年出版的《特教之美》总结了向阳开办前三年的标准化的特殊教育模式。当专辑出版日,也是向阳重新出发时,从台湾带来的“生活核心课程模式”功成身退,在江津本地探索的“生态化课程”开始上路!特殊教育转向一个不精确的、充满游戏昧道的幽径。我们不能真切地说出它的道理,也不能确定地指出它的正途,只能分享我们漫游其中的心情,吐露些许自然赐与的天机。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七周年专辑,是一个生态课程诞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向阳的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编织出来的,我们还看不到它的结局,但是它确实影响到了故事中每个人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地使这个故事越编越美,这就是生态化课程的特质: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它是不断演进的情境,它是自发的,它是动态的,它是协商的,它是创生的,它是活生生的!
这本向阳的课程叙事包括:
理论篇 是对向阳生态化课程的理论探讨,虽然我们处在一个权威失势的后现代,任何人都能在工作中建构理论,但我们还是想听听“他者”对“生态”的看法,即由重庆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实验室的张文京教授引介,向阳李宝珍老师自剖,希望能把和生态课程有关的一些概念阐述清楚。值得一提的是向阳一向重视与学术单位的年轻研究人员合作,曾于三周年专辑设计了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对一线教师的专访,此次七周年专辑也延续传统,特邀了重庆师范大学四位特教研究生参加向阳老师们生态课程的讨论会,希望研究人员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并将其写成了“侧记”,谢谢他们四位。
教学篇 由李宝珍执笔,详述向阳生态课程的实施模式,从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谈到活动设计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评论。从生态观点来说,学生的成长反而不是IEP可以预料及限制的,那么IEP有什么用呢?以前生活核心课程模式的教学主题是从学生的IEP中形成的,教学谨守IEP的契约,但生态模式的教学主题是在环境中衍生的,它和IEP的关系是什么?请看教学篇的介绍。
体验篇 这是和学生一起体验课程的老师们的记述:在生态课程熏陶下的生活是什么感觉?如果“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你喜欢怎样的“学习生活”?体验篇邀你同向阳的老师、学生、家长、邻居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学习生活!你喜欢学前组的那种童话乐园,还是少年组的戏梦人生?
成长篇 什么样的老师适合实施这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她们的生活及思想起了什么影响?生态模式比喻课程是老师的生命加上学生的生命,在她们生活的环境中找出路的过程,是两个生命的种子落在他们环境的泥土中,生根发芽的故事。对某些老师而言,它是一条漫漫的朝圣路,逐步引导自己往更庄严神圣的生命之巅爬去,充满殉道者的肃穆之情;而对另外的老师而言,教学像是参与一个绿色生活俱乐部,是一种愉悦欢快的期待。同样的过程,因每个人的诠释不同而给人不同的感受。您呢?如果您也想体会一下不同的“教书生活”,不妨也来趟生态之旅。
表格篇 表格是限制,但开放式的表格会导引一种课程的脉络。在创生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表格帮助记忆,提醒工作。需注意的是,有些表格是事后补记的,是回顾式的,而不是预订式的。很多教学活动无法精确预计,即使老师事先订好计划,也经常变动,因此发展出此种回顾式表格。表格篇的内容请扫描封底二维码获得。
向阳一向以分享为乐,本书内容欢迎摘录,但请于引用时注明“引自向阳儿童发展中心”,或至少注明“来自江津的经验”,因为它毕竟是向阳的老师在江津深耕的全记录,江津是我们深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