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观的启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坚持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论。陶先生一生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活动,开一代教育新风。陶先生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中学”,在育才学校,陶先生要求教师和同学打成一片,要求教师和同学同桌吃饭,共同开生活讨论会,建立新型的平等互促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以生活为本,是和谐教育,含健康、科学、艺术、劳动、民主等方面。陶先生听说有人将“农事教学做”视为课外作业,即明确指出“在晓庄的辞典里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只要生活原有的都是晓庄的正课”。陶先生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发展,提倡民主教育,在育才,除专业课、基础课外,自习时间很充分,提供大量图书资料供学生阅读。在晓庄,每天早上5点有15分钟左右的寅会,师生轮流主持。师生即席发表思想火花,在这里,学生是自己真正的主人。陶先生主张学校与社会沟通,要求学生冲出校门,参加社会实际生活,提倡“找朋友去”——找农民做朋友,办农民茶园,上夜校、修路、筑堤,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陶先生提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注重实践。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游泳也是如此。”同时强调劳动知识的学习,培养劳动习惯。陶先生强调儿童个性发展,反对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认为民主教育最大意义是解放儿童创造力,因此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认为六个解放将“使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可突围而出”。且提倡针对儿童不同个性,“不能勉强”长得一样高,主张普通教育与分组教育相结合,同时陶先生重视集体观教育和对集体精神的培养,认为“真正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苦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上,艰难但顽强地成长。当年育才的学生说:“在一所年久失修的庙宇里,我们唱着《手脑相长》歌,大家齐动手,清扫一间又一间屋子的尘土……请走大殿里的四大天王,于是教室有了,宿舍有了,图书馆有了,舞台有了,古庙顿时换上新颜,这是培养人才之幼苗的育才学校,学校里我们呼吸的是自由清新的空气,我们当时的确是‘快乐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