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程的哲思

一、生态课程的哲思

校本课程的创造者是教师,生态导向课程的创造者是教师和学生

课程是教师、学生和他们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

课程在与实施者不断对话中,不断创生,接踵再起,形成一股连绵不断的生命力,从此,它不是躺在课本中的文字,也不是选在大纲中的条目,它是一种能自我焕化、自我建构,甚至能与时俱进的有机存在。

如果课程不是这样的活灵活现,它如何吸引一代又一代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地把汗水洒在这块泥土?为什么智障孩子的背后永远会有一批矢志不渝、尽忠职守的师长?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岗位太久,工作成了应付,与人交际言不及义、思想定型、逃避挑战,虽然也能看到每天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但已经逐渐失去对这些日常事物的感动,以至于看到一只仓皇过街的流浪狗也不会心痛,遇见一个艰难求生的负重老人也不会鼻酸,柔软的心肠早已硬化,生命的热情逐渐消磨,这样的工作即使收入再多,也抵不去你失去的一生只有一回的作为一个“人”的追求,这样的工作已经向你发出警告:你必须重寻工作的意义!

就培智教育工作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它很重要,例如有许多人认为“普通教育都没搞好,还搞什么特殊教育?”,这意味着特殊教育是其次的,问题是普通教育什么时候、怎样才会搞好呢?还有的人说“等经济搞上去了,再来搞特殊教育”,这意味着特殊教育是有钱社会的奢侈品,问题是特殊教育是残疾孩子的必需品。因此,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诠释,培智教育老师就必须为自己寻求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也只能在工作中找。

在向阳中心,我们是这样来鼓舞自己的:

(1)人的一生是一个为自己的生存寻找意义的过程,对弱智孩子而言,他也有体认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特殊教育就在捍卫并细心地呵护一个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他自己的环境。

(2)生命为每个人都开了许多窗,等待人们一一去开启。有的人终其一生都盲目前进,从来也不知道有一窗外瑰景,有的人一旦打开了生命之窗,就再也无法回头。教师就是那个已经看到窗外的、上天许诺的光景的人,他们也将带领他的学生,开启自己的窗户,一扇一扇地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3)探寻各自生命意义的路程是永恒的,力量是远大的。生命与周遭环境互动,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与需求,个人诠释的意义不断更新,生命于其中便不断成长,特殊教育的课程就在生命互动的惊涛骇浪中不断发展,永远不停止它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追问!

(4)“人为何而活?”“人为何而工作?”在世俗功利的现今社会,弱智者的出路在哪里?特殊教育的课程终究不能逃避这个问题,因为这正是许多特殊教育课程无效的原因!

(5)当智障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一路探索自己,一路学习如何真诚地、温柔地与周遭的人、事,共存共荣,以及如何在简朴、艰难的环境中领略生命之美,世俗的功利已经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在资源短缺、收入不丰的条件下,他们学会了和自然和环境和谐相处,运用最少的资源,享用健康而优质的人生。而他们对生命的真诚,以及先常人一步表现出对生态环境——这个人类共同的命题的负责任的态度,必将使他们成为人类社会中值得珍爱的一分子!

(6)正是这样的理想,安慰了智障孩子父母的心,也正是这样的信念,鼓舞着智障孩子的老师尽忠职守,矢志不渝。这样的课程,或许能为智障孩子在这个世上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