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记录

四、2003年的记录

一年又一年,我们慢慢成长着、痛苦着、反思着、快乐着……

家长一定要成为另一个特教老师吗?他们不教孩子谁来教呢?家长一定要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吗?义工一定只能由充满年轻活力、未蒙世事尘埃的大学生担当吗?那些已习惯以薪资、地位等来体现个人价值的人们,真的不能以一种帮助别人的方式来体验另一种人生吗?人们对这群人保持的冷漠、轻视,是因人的不知还是人性使然?一沙一世界,小小“爱心”竟也包罗着人生百象。

1.小朋友活动之一→固定的服务模式

经过几年的运作,“爱心”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服务模式。

转介:新生来馆咨询,我们会视小朋友情况和家长需求进行相应的转介服务。如转介至相应的医院、特教机构、训练机构或提供一些相应的安置建议。

咨询:外地的家长或没有固定时间来馆的家长则视其情况提供一月或几月一次的教育咨询,并提供相应的小朋友的学习计划。需要来馆接受服务的视小朋友需要和家长的时间,分别进入三个月为一期的个别辅导、小组活动及周末活动班。

2.小朋友活动之二→到宅服务

近来社会及家长对有特殊需求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介入愈来愈重视,但重庆地区各类专业人员仍相当不足,大部分0~6岁小朋友在医院得到诊断和鉴定后,后续的服务,除了单一的药物冶疗外,其余包括教育在内的部分仍不尽如人意。真正能在发现幼儿有发展障碍之初,第一时间即得到完整服务的个案基本没有。一段时间以来,到爱心儿童玩具图书馆来的小朋友的年龄层逐渐向小的方向扩展(约一岁左右甚至更小),但他们在路上辗转颠簸的时间较长。年龄稍大的小朋友,往往因幼儿园老师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小朋友的各种状况了解太少且缺乏专业技能,而将小朋友拒之门外,小朋友只好整天在家与阿姨或祖母、祖父在一起。即便家长费尽心力让小朋友入托,最终也只不过变成随班就坐。因此,“爱心”开始增加了早期教育中的一种服务模式——到宅服务。以期经过这样的模式,找到各专业包括医疗、康复、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资源等整合起来为小朋友提供全面服务的突破口。当然更期望经由这样的模式,让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庭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以更有效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的问题,认清问题的主要核心,继而运用家庭本身、社会环境的资源来寻求解决之道,提升家庭在以上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家庭幸福的心理层次。目前,经过近半年多的尝试,在不影响“爱心”固定活动的情况下,已有六个家庭得到了这样的服务。

因向阳老师的加入,“爱心”开始了不定期为脑瘫小朋友提供动作辅导的服务,服务对象更全面。迄今为止“爱心”服务了身心障碍中的各类型的小朋友,他们中有临界的,有轻度的,当然也有重度的。

3.家长活动→家长成长课程

一次问卷调查让我们了解到,平常我们教给家长的技能,我们以为家长都会了,结果却发现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中间可能少了两个关键的机制:一是评估系统及评估依据,二是对家长特质的系统了解。虽然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特质的家长,应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把我们的特教技术转教给家长),但没有做系统的整理,以至对家长的特质的了解凭着直觉进行,由此设计出的家长活动总不尽如人意。回想开馆之初,杨元享老师的建议:“带领家长活动是一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经由活动架构出一套家长成长课程。”谆谆教诲虽不敢稍忘,但却疏于行动,每遇活动受阻,常自责于心。恰好暑期进修了团体互动式讨论模式,在重师大徐胜、沈剑娜二位研究生的加盟下,经由“爱心”家长的修订,集集体智慧,家长成长课程雏形和家长特质一览表终成型,并已用于到宅服务的资料收集里。

4.义工活动→与高校义工社团合作

来馆的义工在经过前几届不断修订的义工手册的规范下,已形成了一个较自律、自主的义工团体。也由此我们开始了和一些高校的社团的合作,比如与重庆大学红十字协会合作举办特殊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医疗人员、特教人员、家长、身心障碍者本身的现身说法,让人们了解特殊教育是什么,这群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通过这样的形式,让特殊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