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使的飞翔——实施融合教育的点滴体会
周德明
问君是否都有过爬山的体验?爬山时,虽然气喘吁吁,但一路走来,却能看到许多别样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有参天的大树,有低矮的灌木丛,有匍匐在地上而生的小草,有枯木上的嫩芽,也有长在悬崖峭壁之间迎风怒放的野花。它们常常让我们驻足,惊叹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品味因差异而形成的美感。
世界上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人生来就有差异,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会存在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他们有的有语言障碍,有的行为异常,有的有智力障碍……在我国,部分有特殊需求的中、重度智障学生,会在特殊的学校里学习生活,还有一些孩子被拒绝在学校大门之外……怎样让这些折翼的天使在现有的条件下受到较好的教育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就阐明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更进一步明确规定,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与其个人发展及生活有关的高质量教育,因此,不论儿童有何种障碍,只要是人,就应当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部门应当实行零拒绝的原则。
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即使学校或幼儿园收了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校读书,但老师没有特殊教育的理念,不知该怎样教育特殊需求的孩子,只有让他们随班就坐,这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有何意义呢?
美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经历了将身心障碍者隔离→1960年代的反机构化、正常化→1970年代回归主流及最少限制环境→19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运动→1990年代的中、重度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等阶段。可以看到融合教育经历了四十余年一波又一波的改革运动才发展成为首要的教育政策与实施焦点。它是一种使所有儿童皆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能在邻近学校接受教育,并获得适当的支持性服务的教育方式。从美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中,我们又获得什么启示呢?
下面是我在实施融合教育时的点滴体会,期望能与从事特教工作的人分享。
在向阳儿童发展中心,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王××,他能听懂并执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指令,能自己洗脸、吃饭、穿脱简便衣裤,能指认日常生活图片,在某些情境中能发一些音来与人沟通。经过几年的教育,他偶尔会去找别的小孩玩追逐游戏,学习常规也比较好。鉴于以上情况,开个别化教育会议时,老师提出让他到幼儿园去学习半天,与正常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于是,家长在假期中联系了一家离向阳中心较近的工会幼儿园,并与园长、老师商量好让他到幼儿园入读半天,即从下午3:00到5:00。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拦路虎”:
第一是幼儿园班级人数较多,有60个左右,而王××还没有学会怎样适当地与同学互动,同学也不知怎样与他玩耍,造成他们刚开始在一起时各玩各的。
第二是安全问题,因王××不熟悉幼儿园环境,且小孩子常打闹,所以很容易受伤。
第三是幼儿园老师有顾虑,不知道该怎样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第四是上课纪律方面的问题,因王××喜欢玩水,当外面下雨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跑到教室外玩,偶尔也会在上课的教室里走来走去,影响其他同学上课。
第五是人手不够,该班只有两位老师,面对60个左右的学生,很难照顾和管理王××。
第六是王××在课堂上的表现需要有人协助,例如老师带着小朋友做“请你跟我这样做”的互动时,他不看也不配合做;写字时,他会乱涂乱画一通后扔掉笔;做游戏时,他在旁边自己玩耍,不参与游戏活动。
怎么办?好不容易争取的机会,就这样放弃吗?经过老师们的集体讨论,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打消老师在安全和教学上的顾虑,向阳儿童中心以学校的名义与工会幼儿园订了一份协议书。幼儿园老师只需善意地招呼和接纳即可。在教学方面,幼儿园老师只需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无须考虑王××,因为王××只是部分融合,他需要的是与同学互动的经验,增强他人际交往的能力。当我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王××的问题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将特殊教育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与幼儿园老师分享,帮助幼儿园老师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提供人员方面的资源,我每天负责在下午3:00到4:00陪读,刚开始我坐在王××旁边,手把手地教他看老师,做动作,教他写字、画画,与同学一起玩玩具,也会适时协助教室里需要帮助的其他幼儿,维护教室纪律。渐渐地,王××的常规好一些,也能听懂简单的一些上课指令。我就离他远一点儿,或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或者去管别的调皮的孩子,当他需要帮助时才提供协助。
最后,我撤离出教室,在窗口观察他的行为,只有当他在教室里乱跑乱叫,严重扰乱教室纪律,而幼儿园老师又忙不过来时,我才进教室干预。我与幼儿园的老师商量,给王××找好朋友做同桌,帮助他,监督他的行为。下课的时候,老师主动发动同学与王××一起玩,小朋友会顺着王××的兴趣与他玩一些追逐、爬高、溜滑梯游戏,或者几位同学拉着他在操场上走来走去。王××变得喜欢和同学一起玩,没人理他时,他还会主动去追别人。下午4:00到5:00,由王××的父亲陪读,主要的任务也只是在王××需要帮助或者违反纪律的时候才适时提供协助。
解决了问题,幼儿园的老师非常愿意接纳王××,其他同学也很喜欢他,愿意与他一起玩,他也在与同学互动和人际交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因为王××经常请假,有时好不容易建立的常规会因为连续几天的请假而需重新建立,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另一位学生是原来就在幼儿园小班就读的两岁多的小男孩。他是班上自由的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没有语言,只能听懂简单的指令,能模仿少数几个他感兴趣的简单的动作,如听到律动“下雨” 的音乐时,就做抱头跑的动作。他从不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总是自己玩自己的。妈妈怀疑他有问题,就带他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带他到向阳。经过老师全面的评量并与妈妈商量后,他继续在原班级就读,由特教老师介入、辅导,并与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一起讨论处理他的问题。
首先,由我去观察了刘××在幼儿园和在家的情况,并与幼儿园彭园长和郑老师沟通。彭园长和郑老师都是特别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师,他们也知道这孩子与别的孩子不同,但苦于不知道该如何教,只有让他自由活动。我给刘××做评量,制订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征询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意见,拟订了一份计划书,然后按照计划书上的步骤开始工作。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所以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要。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计划书一式三份,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分别有一份,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每周星期五上午,我都会到幼儿园观察刘××在教室里的情况。刚开始,他不肯坐,总是走来走去,老师试着让他坐下来,并用身体挡住他,勉强几次后,他才有了一些反应。看到这一点进步后,幼儿园的郑老师也很有信心。我们一起讨论,让刘××坐在老师的旁边,该坐的时候听指令坐,该站的时候听指令站,老师也较容易控制他,刘××渐渐地能坐得住了。我们又在一起商量,给他发展好朋友。刘××喜欢女生,老师就让两位懂事的女生挨着他坐,于是他的常规越来越好,能独立上完一节课。他早操的时候不能固定在位置上做操,乱跑。我们画了一个圆圈,让他站在里面,刚开始我协助他做早操,感觉他能勉强站在固定的位置。后来我们试着让他站在前排,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做操,他刚想跑开时,就会被带操的老师或者另一位助教老师抓住,并将他带到他做操的位置,让他看着老师,模仿老师做操。渐渐地形成习惯,他也了解到要做完操后才能离开位置,模仿早操动作的能力也越来越好,后来居然能独立模仿做完一整套幼儿体操。在语言方面,妈妈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看到什么就给他讲这是什么,当他有需求时一定要他用语言或声音表达出来。老师或妈妈反复地教他说,重视用语言与他沟通,让他知晓语言的用途。我每周两次到他家中做家庭辅导,教给妈妈具体的做法,当妈妈有困难时,我也与她一起讨论。我从学校带一些专业书籍,如《如何教宝宝说话》《感官训练》等给家长看。发现孩子有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就教妈妈在家中给他做一些感觉方面的刺激,如利用玩豆箱、玩沙,降低他的触觉防御度;与他玩用毯子荡秋千、旋转、举高、放下等孩子喜欢的活动;利用录音机将他发的声音录下来放给他听,他喜欢听的儿歌、早操磁带等也放给他听。我、郑老师和家长像一个教学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注着他的成长。我们还利用联系簿的形式将刘××在学校、家里的情况记录下来,遇到问题时,互相将建议写在上面,及时反馈信息,形成了我们联系的一个桥梁。在生活自理方面,我也将尽量让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这种观念与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分享。所以,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都随时随地有意地让刘××做自己应做的事情,如自己吃饭。两岁半以后给他穿封裆裤,教他自己脱裤子上厕所,教他自己洗手、洗脸等。总之,有了这一观念后,刘××的进步很大,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看到刘××身上巨大的变化,我们都甚感欣慰和深受鼓舞。
实施融合教育有以下优点:
(1)让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一起学习、玩耍,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增加特殊幼儿同伴互动的经验,提升其社交能力。
(2)通过让普通幼儿帮助特殊幼儿,普通幼儿能获得成就感,培养同情心,还可带动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爱行动。
(3)虽然幼儿园老师教特殊幼儿需要勇气,但这样做可真正让老师做到有教无类。
(4)普教老师与特教老师之间亲密合作,讨论分享遇到的问题与心得体会,相互之间配合越来越默契,真正做到了互通有无。
在执行融合教育时,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普教老师不了解特殊儿童,也不知道该怎样教他们,往往采取拒绝的态度。
(2)普通幼儿的家长不了解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他们有的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在一起,并给学校施加压力。
(3)在课程实施方面,无法要求幼儿园老师设计的活动要照顾特殊幼儿的需求。
(4)普教老师的特教知识严重缺乏,只能凭自己的经验教特殊幼儿。
(5)特殊需要儿童有的在班级里的适应能力较差,有时会干扰教学。
(6)特殊需求儿童的家长不知道该怎样配合学校的老师进行教学。
……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虽然面临上述困难,但远景还是美好的。怎样克服和解决以上困难呢?目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特教老师要通过学校主动与普教的老师配合,协助普教老师设计教案与教学,并提供咨询与评估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能够融合到普通班级内学习。
(2)特教老师要协助普教老师、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
(3)在普教教师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在职培训和看专业书籍),增进对特殊需求儿童的正确认识与接纳,获得辅导特殊需求儿童的知识与技巧。
(4)在学生的教育安置方面,为进行融合教育的儿童制订个别化的教育计划与协议书,并执行。
(5)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特教老师与普教老师一起开发具弹性调整功能的课程模式。
(6)应用有效的教学技巧对特殊需求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教育。
(7)在亲职教育方面,可以举办家长会式的亲职座谈,让普通学生的家长与特殊学生的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并对特殊孩子有正确的认识和接纳。
(8)特殊学生的家长经常要与老师沟通、交流,解决孩子在学习、常规的建立、社交等方面的问题。
(9)家长可以适时参与教学,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
(10)在行政方面,尽量用行动去影响行政人员,让他们能提供行政支持,如经费支持、在职培训的支持、对融合教育的支持……
虽然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程,但让折翼天使能够在同伴之中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是老师、家长的共同期望。有了这一期望,我们就可以携手战胜困难,使融合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表6-1 刘××2003年上学期个别化教育目标

续表

表6-2 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融合教育计划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