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程的策略
这样的理想要以什么方法来实现?如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如何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锐利与创意?如何维持教师对自己所实施课程的批判反思能力?如何促进环境往共存共荣、自然、平衡的生态理想发展?其计安在?
首先,我们确立课程形成的原则:
·课程的形成过程是互动式的,是逐步讨论出来的。
·课程没有理论,只有思想,强调信念,而非真理。
·课程不是专家设计的。
·课程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课程专家”结合相关文献的共同作品。
·课程是教师对自己所实施课程的批判反思,是二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程发生于真实环境中,而非抽离于背景!
·课程只能根据某种脉络营造、演进,而不能人工速成。
然后,有了上述原则,我们试着找出一些发展课程、设计教学的策略出来:
(1)课程必须是真实的。
一位父亲分享道:过年后,我送我的脑瘫孩子到学校去,他的老师舞龙舞狮来迎接他;有一次我接到学校通知,要为孩子举办一个婚礼的教学,要我们家长出席,那天我和我爱人穿戴得非常正式到学校,因为我知道,学校的老师是“玩真的!”这位父亲的话,启发我们对生态课程的第一个策略——尽可能使课程栩栩如生!
(2)课程是统整的,附着于背景的。
儿童的学习是整体的、连续的,一个孩子在还不会认识数字时就能非常准时地打开电视看动画片,这不是大人一点钟、两点钟、时针、分针这样教会他的,是通过长期以来对整体情境的掌握养成的,如果教学脱离了情境就会失去建构知识的线索。这点提醒我们:分科的、片段的课程无法提供学生真实世界的影像。
(3)学习一开始,就不能中断。
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上完了,目标就结束了,这是人为的指定中止,其实学生所学的,在以后会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不会因为课表上换了一个名称,或改了一个单元主题就自动停止。一个单元的结束是引出另一个单元的开始,绵绵不绝,螺旋上升。一个母亲说她的孩子“一学会了拿彩笔,什么东西都成了画纸”,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绘画的技巧能在不同的场景持续地发扬光大,在他自己觉得够了以前,不要硬生生地叫他改学剪刀的用法。彩笔给的终点可能另有蓝天!
(4)在生活中学习,让学习的结果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学习应符合真实生活的规律,但有些弱智学生的现时生活单调乏味,丰富的课程能为学生的生活涂上色彩,并且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课程结束了就从学生的生命中消失!让所学直接丰富学生的现时生活。
(5)不分工作、游戏与学习。
后现代以游戏为主要特征,恢复生命的游戏本质,一切的工作、学习如果没有趣味性及游戏性,对学生言,有何意义?当我们看到孩子在游戏中乐此不疲时,就知道为什么看似实用的课程无法获得孩子的青睐。当课程热烈起来的时候,是分不清这是在学习、工作还是游戏的。
(6)运用自然时间表的概念。
自然时间表代表两个概念,一是弹性,二是正常。既然学习是统整的、连续的,一开始就无法中断,那么制订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就是矫情的。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当一个孩子沉迷于某项工作/游戏时,是很难让他去做别的事的,除非他觉得手上的事已经做完了。完成一件事情需要不同的时间、程序,而每个人完成事情的速度也不相同,但传统的功课表却要求每个人在相同的时间完成相同或不同的工作。让弹性功课表来适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工作,可能是一个顺天应人的义举。
而“正常”的意义指的是依据平常人正常从事该项活动的时间、时段来进行该项活动的教学,例如烹饪活动应在午餐或吃点心之前的时段进行,而坐公交的活动应在上、下学或有目的外出的情况下进行,避免在一个奇怪的时间教一个学生不知该在何时用的技能。
(7)运用空间。
生态导向课程重视环境的营造,课程在真实环境中展开,达成学生和老师是环境中重要的一环的目的。因为课程的作为,学生和环境周遭的人事物有了必然的互动,环境逐步改造为适合生养期间的人的环境,人也因环境中的资源而得以滋养成长,例如为了炊煮,必得去市场买菜,而市场也必得成为适合学生去买菜的环境。代换到教学环境,也要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环境,让师生的活动在其中有意义地展开。
(8)运用自然支持、自然后果。
在情境中,在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在一个正常化的环境中,学生的一举一动会有自然的结果产生,例如上公交之后不立刻扶好就会晃倒,付了钱老板就能让你拿走想要的物品,比任何人为的奖惩有效,学生也在这种自然的互动中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教育可以做的是,在环境生态中发现学习的需求及协助的策略,尽量参照一般人在相同情况下的对应举措设计解困之道,只有利用环境现场的资源(例如商店老板、邻居……)提供支持,才能使支持有细水长流的功用。
(9)让学生自己建构能力。
如果我们要让学生有属于他自己的能力,那么就应让他自己获得这项能力而不是老师教他这项能力。当学生以他个人的认知体系和环境中的事件相遇时,必须加以调适和同化,才能满足认知平衡的需求,课程要做的就是提供能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事件,处理事件的结构使之接近学生的认知功能,然后在学生与事件的交互过程中提供动态性的协助,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与应对由混沌逐渐变得清晰,终于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与技术,虽然弱智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不及一般人,但只要把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加以重新组织安排,必能找到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方法。
(10)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选择、自我计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学习……这些论调似乎离弱智学生很远,但是当我们看到大人们连用什么碗筷吃饭,穿什么衣服上街都帮孩子决定好后,就会意识到自主离弱智孩子越来越远的原因。选择、计划的能力可因练习而生巧,没有人天生就是决策高手,也没有人天生就不会选择,差别主要在于机会的多少。
(11)使学生成为受欢迎的人。
如果你的学生仪容整洁、举止端庄、待人有礼、热心助人,虽然智力比较差,但比起那些在社区中制造脏乱、不顾公德的人,也许还要受欢迎点。如果你的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无法做到内外皆美,那么学校之力就在于促成学生有利于社区的种种措施,使社区因为有弱智人士的存在而更健康、完善。换句话说,弱智教育存在着美化生活、改造社区的作用。
(12)新教师的在职培训方案培养具有行动与反思能力的教师。
教育不再限于学校,工作不再限于教书,那么教师就必须有新的能力,参与到自己的课程中,她要能产生计划,能采取行动,并能时时反思行动的影响,走入社区,开创文化。这样的老师已不只是老师,而是一位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她们的在职培训的课程内容要能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在培训方式方面也不能沿用传统讲授、传授模式,而需强调互动讨论、批判反思、小组合作、行动研究等模式。使教师团体成为能追求专业、自我成长的学习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