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的营造——在什么环境教
生态导向课程最大的标榜是——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学习即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而且“要让所学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的理念是无法在单一的校园中完成的。至今向阳也还不能完全打破校园的藩篱,但是也想多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社区,如果不是存在安全的顾虑,甚至连一些例行活动也可以安排在社区中(例如健身运动应该到体育场或健身中心),现在最多的是计划中的变化活动(主题活动)较多利用社区环境。
如果社区环境尚未达到自然应用的阶段,学校环境也必须创造出散发主题气氛的感觉,让学生在环境氛围的感觉中学习主题。这时,学校的环境就是学生那个时期的生活环境,在什么环境中会让人想做什么。因此,布置环境时,需特别注意环境能起的作用——希望这个环境能给学生什么感觉?希望学生在这环境中怎么反应?学生在这环境中能学到什么?学生怎么应用这个环境中的事物?
构想环境时也用脑力激荡的方式,由老师们一起讨论,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启发思维,例如“你觉得学校像什么?”在集思广益中,凸显主题的环境特征就被一一提出来了,在“少年大学”的环境创意比赛中,诸如“园林式大学”“绿色学校”“青年俱乐部”“太空城”等点子都有,经过票选,最后决定该主题的环境要像个“中国的古典书院”,大家就往这个想象去设计学校环境。那么,这个书院有什么空间呢?教室是“杏坛”,学生会是“论坛”,图书室是“藏经阁”,午休处是“东西厢房”,而厨房是“伙房”,餐厅是“膳房”,厕所当然是“茅房”了。在大家一阵欢笑之后,就开始分工动手布置了。
这些名称、位置会在上课时让学生开会讨论,决定后再由学生制作一些小东西去装饰布置,但老师会先把全校空间的布局做出一个方案(如搬动大柜子、粉刷、加装照明、准备学生的工具柜等大事要先做)。在这种环境功能的观念下,向阳的空间曾经出现过“说悄悄话的约会茶座”“法庭”“篝火坝子”“长江”“咖啡厅”“鸣剑山庄”“向阳超市”“江津县城”等的场景,有些场景会成为长期存在的一隅(只要它占有学生生活的一席之地),如资源回收桶、广播站、小茶座、化妆台、修理站等。
要经营一个学生能被充分接受、支持,而且能达成各种教育目标的社区环境需要学校更深入地营造,向阳中心的老师也投入不少精力于社区工作,此部分可参考之后的“社区也疯狂”,但这也只能是一个曾经努力过的记载而已,离理想的社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适合人的学习与发展的社区,生态导向的教育将成为堂吉诃德的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