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间表的安排——时间不是问题
在充满游戏味的后现代,时间反而不是问题。
过去的管理强调效率,做事要有计划,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工才是有效率的,进度控制成了管理人员的日常职务,这对于某些程序化工作是很必要的,但也并非每件事都能有固定完成的时间与期限,这就需要有弹性处理的措施来支持一些灵活的思路。在教育方面,更需要有弹性的功课表,为了学习进度不一的学生,也为了活动进程不一的教学——比如说主题式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模式。
生态导向课程强调生态法则,学校生活要能合乎自然生活的规律,前面已探讨了人类生活的自然规律是有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的节奏的,因此教学活动应搭配学生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生活的规律而生,学习即“在学生活”的体验。那么“在学生活”的时间表如何安排?这也可以从人类生活的实态得到启示。
人们的生活包括下列四种形式:
(1)日常活动:用来解决个人生活需求的每日必行活动。例如饮食、排泄、漱洗等。
(2)例行活动:除了为解决日常生活必行的活动之外,人们在生活中仍会从事一些例行事务,例如看电视、写日记……这种例行活动是每隔一段时间会固定出现的,有每日出现一次的,有每周或隔周出现一次的,有每月出现一次的,还有每隔几年才会出现一次的例行(如每五年领一次保险金)。
(3)变化活动:这是例行活动之外不定期发生的活动。不定期发生的活动有些是计划中可以预期的,例如规划一个年终旅行;有些是计划外难以预期的,如远方亲友的造访、意外得奖……这些都属于有变化的活动。
(4)空白活动:生活中总有一些空白时光,什么也没安排,可以用来做任何事,也可能被非预期的变化事件“侵袭”,但是空白时光也可以为人们带来一些领悟,学生必须学会怎么度过人生中的空白时光。
学校生活的功课表,基本上也是被这些不同形态的活动排满了,尤其是学龄班的时间表,更是体现了这种自然的弹性时间表特征:
(1)有日常生活的时间:这些用来解决生活需求的时间是每日固定的,比如课表中确定了到校、离校、午餐、午休、漱洗的时间,它若需更动,就和一般人需要自由调整他的日常作息是一样的道理。
(2)有例行活动的时间:这也是计划内安排的,把一学期中可预期的、会定期反复出现的目标安排成例行活动,例如“开班会”就是每周会出现一次的例行活动,它不是日常生活必需的,但是IEP目标的需求,又适合安排成每周例行练习的形式,所以在课表上就要安排出像“开班会”这样的例行活动时间,其他还有社区活动时间、职劳活动时间等,都属定期进行的设计。
(3)有计划的变化时间:这是计划内,但非定期出现的活动时间,这种活动需要的时间很难限制成一样的长短,它会因发生事件的不同而需要占用人生(功课表)上的不同时间。弹性大致表现在此种变化性活动上,这就是生活主题或学习主题所要占用的时间。在学龄班的功课表上生活主题占的时间比较多,可供老师依据各主题活动的需要机动调整,比如参观法院会占去半天,而自设法庭就只要每日开庭40分钟即可,到了下一个主题,自设法庭就只要一星期开一次就够了(因为学生彼此告状可以忍耐到周末)。这部分的课表就会每个主题调整一次。
(4)非计划的变化时间:应付突如其来的访客,参加外办活动的邀约,老师被紧急调去受训,家庭需求的变化等都有可能随时打乱原来的时间计划。有些是意外惊喜,有些是突发事故,有些是心中有预期但不知会如何……这些交织成生命中的另一种变奏。我们可以事先制订一套应变办法,以从容地准备应变,但这在功课表上是看不出来,也预定不出来的,是隐藏的课程。
(5)空白时间:学龄组的课表看起来满满的,似乎没什么空白时间给学生,其实学生随时会进入自己的空白状态,也是很自由的。另外,主题活动时间很长,有时用不完,休闲时间也可自己安排,许多老师想教的、不想教的都可能在这个时候呈现了。
这就是构成学龄班学生在校生活时间表的重要内容了(见附表6“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功课表”)。
在“时时都在学”的观念里,时间效率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