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脉络的形成——课程运作流程
课程没有大纲,只能有个大致的脉络,教学时也只能由老师和相关人员共同讨论,订出一个大家认可的方向,形成每个学生的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在过去被认为是实施特殊教育必备的手段,对计划内容及叙写方法都有明确的规范,自从实施生态导向课程模式以后,向阳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就不再强调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评量的要求了,但IEP是老师施教的蓝本,是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学习计划,还是在教学前深切构思的,只是这份计划已无法在教学前就拟订完整,大家签名认可,而是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完善而成,有很多变数在影响这份计划的内容,但大体的方向是不受影响的。
新IEP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生态导向的教育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它如何承接课程的理念与内涵,如何成为引导教学的蓝本,而最终达成课程的指标,实现课程的理想?
在生态的观念下,我们愿意把这个过程弄得越简单越好。一个简单的开始,才有希望因时间的演进,变化出各地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
向阳的课程模式是这样的:

接着介绍评量及计划部分的工作方法,教学部分在下文中介绍(此部分工作仍在发展中)。
1.指标评量

2.个人/环境评量

3.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
评量完毕后,班主任需在一周时间内填完各项评量报告,加上自己的意见,为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做好准备。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依照下列手续完成的:
1)排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时间表
学期结束前向家长征询空档时间以便为每个家庭安排一次聚会,这个会议是为这个家的发展障碍孩子制订下个学期的教育计划而开的,因此家中的主要成员及主要照顾者最好都能出席,为了增加出席率事先征询时间及尽量配合家长的时间是很重要的(给每个家长多个时间选择)。待全体学生的家庭时间都调查出来后,由教学组长加以整理,排出全校每个学生的会议时间,再由各班主任复核看是否有冲突,最后由学校发邀请函确定开会时间及开会目的,请家庭成员出席。在这种个别化会议中,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是不能缺席的,我们曾经把一个学生的会议排到过年前,就是为了等候父亲从沿海打工回来,如果失去父母的关注,IEP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2)准备会议事务
(1)由于各班同时为学生开会,地点需先区分开,准备好。
(2)由于会议记录牵涉到IEP的叙写,会议中的指定分工是很重要的,谁主持、谁报告、谁记录都要事先确认。
(3)评量结果报告及相关资料由班主任复印并管理好。
(4)由教学组长先设计会议议程的草案,和各班老师商讨后确定该次会议的程序。由于学生的背景、特质、年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问题要讨论,有不同的途径来探讨学生下学期的需求,所以可能有不同的会议程序,也要根据上学期议程的缺点加以改进,使每次的会议程序更有效率,更能帮助大家找到学生应该发展的方向或重点。
3)开展会议讨论学生的需求
依据预定的议程,老师、家庭成员、主要照顾者及教学组长参与讨论,有些大龄的学生也出席了自己的IEP会,但到目前为止,他们还只是回答“喜不喜欢”“好不好”的问题,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大声说出他生命中的盼望。
会议议程有下列几种供参考:
第一种:向阳中心IEP会议议程(新生)
1.介绍会议目的、议程、注意事项
2.介绍与会人员
3.评量报告
3.1各项功能评量结果之描述。
3.2各项功能之优弱点。
3.3各项功能对生活、学习的影响(有利、不利之处)。
3.4评量者之建议:给老师的策略性建议,含补救方面及应用方面。
4.讨论
4.1障碍类型、程度、成因。
4.2学习的优弱点的总结。
4.3未来发展的潜能及限制。
4.4相关措施及对策。
4.5下学期教育重点(统整课程评量结果及上述报告)。
4.6家长意见、注意事项。
5.散会、签名
第二种:向阳中心IEP会议议程(学前班)
1.报告上期IEP评鉴结果
1.1总结通过目标特点及通过的有利因素。
1.2总结不通过目标特点及不通过的不利因素。
1.3发现较适合学生的目标类型及教学策略。
1.4不通过的目标如何处理。
2.报告学科成就
2.1语文、数学能力的累积。
2.2教学时的困难。
2.3对目标与方法的建议。
3.家庭环境与家长期望
3.1家长期望和上学期相比(近期期望与未来期望)是否更新。
3.2在学校学了什么有利于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的独立适应。
4.讨论
4.1下学期教育重点(统整课程评量及上述报告)。
4.2教学策略建议。
4.3相关服务、措施。
4.4其他。
5.散会
第三种:向阳中心IEP会议议程(策略型)
1.报告上期评鉴结果
1.1总结通过目标特点及通过的有利因素。
1.2总结不通过目标特点及不通过的不利因素。
1.3发现较适合学生的目标类型及教学策略。
1.4不通过目标如何处理。
2.核心问题评量
2.1核心问题及其表现(和上学期相比如何)。
2.2影响因素。
3.兴趣及长处调查
3.1列出所有主动行为,分析相关能力。
3.2列出所有被动但愿配合的行为及相关能力。
3.3这些能力是否可以重新组合出新功能。
4.讨论
4.1下学期应建立、有可能建立的能力。
4.2有效策略(逐项能力讨论)。
4.3相关服务、措施。
4.4注意事项。
5.散会
第四种:向阳中心IEP会议议程(少年班)
1.报告上期IEP评鉴结果
1.1总结通过目标特点及通过的有利因素。
1.2总结不通过目标特点及不通过的不利因素。
1.3发现较适合学生的目标类型及教学策略。
1.4不通过的目标如何处理。
2.家庭期望与未来安置
2.1家长期望(与上期期望比较)。
2.2影响独立生活的主要问题。
3.讨论
3.1未来安置再议、变数、可能的困难。
3.2达到安置目的的策略及阶段性、渐进式的安排。
3.3下学期必修(教育重点):统整课程评量及上述需求后发现。
3.4有效策略。
3.5相关服务、措施。
3.6注意事项。
4.散会
4)会后由班主任负责将会议结论写成“个别化教育计划”
(1)学生的基本资料(出生史、发育史、医疗史、教育史、目前的能力与特质等)。
(2)学生的家庭资料(家庭背景、环境、资源,家长专长、教养观点、教养期望等)。
(3)学生目前能力与环境要求。
上述3项因已包括在学生档案及评量档案中,且在IEP的评量报告上已有摘要叙述,因此向阳的IEP文件就省去了这三个部分。
(4)学生的发展愿景(教育的最高目标)。
(5)学生下一个生涯阶段的安置(离开向阳后将去何处?)。
(6)迎向未来的层次性安排(在向阳的每一段时光应提供什么以利于学生逐步向理想发展)。
(7)下学期教育目标(依据课程内涵的领域或生活环境分别叙述)。
(8)达成教育目标的策略(包含指导策略、支持策略、医疗或替代性策略、相关服务的建议)。
(9)下学期的相关服务(依据会议上指定的动作训练、口语矫正、心理辅导、家庭辅导、辅具等措施的具体安排)。
(10)本计划的评鉴办法(评鉴时间、人员、标准)。
上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容有三点需注意:
(1)上述内容系班主任依据个别学生的IEP会议结论叙写而成的,并非由班主任自行设计。
(2)此处的教育目标只举出一个该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最高目标,以及下学期应达成的学期目标,而略去烦琐的短期目标,看似失去了具体明确的指示,难以操作执行,也难以于学期结束时进行客观量化的评量,但我们的做法是:
①先有学期的(长期)目标,指出了下学期教学的基本方向后,教师们便可据以规划学期的教学主题(办法下另述)。
②有了教学主题就可进行开放式思考,大家一起讨论出对学生有意义、有趣的教学活动。
③在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就能观察、记录学生的新的行为表现,发现各个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去写IEP中的短期目标,这样产生的短期目标比预定的短期目标更接近学生与环境的需求。
例如,在家庭生活领域的长期目标“能有适当的与家人共同进餐的礼仪”之下,以前老师会根据自己认为的学生能力或简单访问家长用餐情况后,设定包括“能为家中长辈盛饭盛汤,一天中至少两次”这样的短期目标,但是一开始执行就发现家长面有难色,老师认为是家长不配合教学,可是等到老师真正到学生家中教学时,才发现这个目标虽然也是一种用餐礼仪,但却不是目前家人能“消受”的礼仪,学生在为大人添饭时饭粒掉了一地,盛汤时汤沿着碗又流回大钵中,汤匙也顺势躺入汤钵内“游泳”,礼貌是周到了,但卫生及胃口也不保了。因此还不如将短期目标改为“盛饭时不掉饭”及“盛汤时不洒汤”更贴近生活实况。
(3)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贯穿学习生涯的技能要发展,是隐含的、未叙明于IEP文件中的,但因该技能对帮助学生往独立生活发展非常重要,也是向阳课程的重要目标,它会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轴,而非内容,因此没有每次都写出来,那是长期需要的,它们是:
(学前班的)自我学习技能包括阅读功能、选择能力、操作技能、类化推理能力以及完成工作的习惯等。
(学龄班的)自我决策能力包括自我计划、自我记录、自我执行、自我评价、自我强化以及参与讨论、合力完成工作的能力等。
这些是列为需长期发展的能力,是通向课程愿景的基本素养,因此会贯穿在每一个活动中,在介绍向阳的活动设计模式时,这部分的目标变得非常重要。
个别化教育计划形成了每个学生发展的脉络,用它掌控开放式教学的进度及系统,不至于使教学漫无目的、杂乱无章。下面的篇章开始介绍教师如何依循IEP的脉络,为学生塑造每学期的魅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