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语文、数学的教学

六、应用性语文、数学的教学

周德明

“鸡蛋,两斤;丝瓜,一斤半;葱,半斤;面,一把。”随着同学们一声声的应答,桌子上堆满了从市场上购买回来的蔬菜、食品等。黑板上也写、画满了同学们买回来的物品,一堂应用性的语文、数学课的教学正在进行着……

面对自己亲自购买回来的物品,同学们欣喜异常,他们互相分享着购物的喜悦,买的是什么、到哪里买的等。老师课堂上进行统整,向同学们提问:“李××,你买的是什么?几斤?多少钱一斤?王××,你买的是……,黎××,请拿出你买的物品……”,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回答老师的提问,有的用比较清晰的口语直接回答,有的只能回答一两个字,有的用指出物品的方式回答提问……不管用何种方式,大家都能明白他表达的意思。老师依据同学们的回答,将物品的形状画在黑板上,将物品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者写在卡片上,然后在同学们的面前展示出物品的实物、图片与文字,并配合手势进行教学。在分组练习和家庭作业训练时,老师让学生练习将物品的实物、图片、文字配对分类,反复指认和读出来,借此加深印象。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物品本身的文字认读外,还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语言的扩充能力。例如,学生能认读“鸡蛋”这个词语,那就可以教他动词“买”,然后组成短句“买鸡蛋”,再加上他们的名字,就变成一个句子“李××买鸡蛋”“李××和黎××买鸡蛋”等。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所以记得特别牢,很快就能认读。加之每天都可以重复地去买东西,如买面,那这个句子就可以变成“李××买面”。这样,语文课的教学很自然地融入生活中,从他们所经历的事件中进行教学,将他们能认读的词语、句子等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记录于生字本中。如在词语的旁边画简笔画,或者用彩色图片甚至是实物照片的形式让他们认读、指认。

数学课的教学也是融于其中的。老师依据他们的现有能力和IEP上的目标进行数学课的教学。首先,老师询问同学们各自买的物品有多少斤、每斤多少钱。例如,米,8角钱一斤,买2斤。询问以后,老师将已知的条件写在黑板上,形成一道生活应用题。再示范讲解如何做,依据重点不同,讲解示范的重点也不同。讲解完毕后,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练习,每一组的教学内容都不一样,有的算账,有的配对分类、认读数字,有的学习点数,有的学习认钱。算账的同学可以用笔算,也可用计算器算,直接按数字、符号,得出得数。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用的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直接跨越较难的、难懂的部分,达到相同的效果,缩短教学的时间,就像用计算器计算加减乘除法一样。

为什么要采用上面的方式进行语文、数学课的教学呢?原因有二:

其一,我们面对的是智力障碍的孩子,他们的智力水平有的终其一生也只有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水平,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他们就太难了,所以必须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采用实物、图片与视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智障孩子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他们学习的都是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深刻,记起来也比较容易。

其二,我们的学生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将面临毕业,他们的教学必须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目前学校采用的是“生态课程”,是从自然生态的观点来思考生态策略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以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区为一个生态系统,让学生在其中通过支持策略,过健康、优质的生活。有了这一观念,语文课和数学课的设计就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买菜,首先在菜谱上选择自己想要的,应用全语言的方法,同学们在自己的购物本上或手心上写、画下自己要买的菜名、数量。然后,老师发给他们相应的钱,并教他们认钱币。到菜市场后,同学们依据自己要购买的物品到相应的摊位上与菜贩沟通,说出、指出自己要买什么菜、买几斤,或者将手心上写好的菜名与斤数指给菜贩看,让别人明白。接着,将包里的钱付给老板,最后把菜提走。整个过程都是在应用语文课和数学课上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回到学校后,就开始上应用性的语文、数学课,衔接和巩固在菜市场里认菜名、认钱、算账的全过程。他们学会了这一技能后,能为将来步出学校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总之,应用性语文、数学课的教学是以学生现在和以后的生活为基准的,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利用学生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