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大潮涌动
新课程改革如前所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秉持环境生态教育观念。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这场改革潮流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
(2)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综合实践课程,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并设置综合课程。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有个性地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有效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脱节的状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接受学习,倡导主动学习,乐于参与、勤于动手,保证主动性、探究性。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情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二是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将评价看成一个系统,形成多元评价目标,制订多样的评量工具。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这是本次课改的重大举措。作为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适应当地需要和反映当今农业科技发展新成果是必要的。
新课改必将引发教学改革,引发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新教学观强调课程是创新与开发过程,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只是“文本”而且是“体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学一改过去关注学科而为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情绪、情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新课程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者,教师应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因而强调师生关系上尊重、赞赏,教学上帮助、引导,多作自我反思。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则强调合作,课程带来的基本学习方式是主动的、独立的,有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因而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