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话
译者的话
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尔堡大学学医。1897年以后他开始写小说,随后又从事剧本写作,1903—1933年,写了近三十部剧本。1908年,伦敦四家剧院同时演出他的四个剧本,盛况空前。
毛姆的主要成就在小说创作。从1897年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起,到1948年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出版,先后共发表了长篇十来部,短篇百余篇,《作家笔记》、《回顾》等散文集数部。
毛姆蜚声英国文坛,被誉为“莎士比亚后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便因之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65年12月病逝于法国。
1916年,毛姆首次到南太平洋旅行,以后多次到过远东。1920年,他到中国,可能去过北平、上海、汉口、四川和一些较边远的地方,游记《在中国屏风上》(1922)就是通过这次中国之行写成的。此外,他还写了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彩巾》(1925)。
本书所记叙的,是作者1920年在中国旅游时的所见所闻。作者以其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他接触的人多半是西方在中国的传教士、领事和商人,也有几个中国官吏、学者和一般的平民百姓。对于西洋人,他总是无情地揭露其自大、空虚和浮夸;对中国的个别贪墨、骄矜的人,他也持批评态度;但对一般人,尤其是对劳苦大众,则寄予了同情和关切。人物一经接触,哪怕只见一面或只作一次交谈,作者便能进入其灵魂深处,挖出他们的向往、彷徨、创伤、痛苦或欢乐,以及他们人格的二重性等等。然后再以画龙点睛之笔,以一个动作,一个眼色,一两句话,从哲学、心理学的高度概括出他对这个人的看法。于是一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人便活生生地站在你的前面。写景物也是一样,作者总是写出它们的特性、环境、气氛,甚至用抒情的笔法写出他对它们的遐想,于是景物似乎是可以用手触摸的,用鼻子闻出气味的了。作者才气横溢,笔调俊逸,思想敏锐,于是在有的篇幅里自然地表现出被现代派奉为典范的意识流,有时又和中国的性灵派不谋而合。所以有些意境不是浅尝即能领略其旨趣的。总之,虽然这些作品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然而这全部五十八篇散文,却说明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高度景仰和欣赏能力,也流露出了他对中国人,特别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心。正如他在《山城》等作品里所透露的思想那样,他把中国人作为朋友而寄予同情和尊敬。
这个本子是根据抗战时期原版复制版本翻译的,另外还找了1943年开明书店在桂林出版的胡仲持先生注释翻印本作参考。胡本删去了其中的七篇,现在一并译出收入,以使读者得见全貌。
本书是在毛姆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译出的,聊表对前代大师纪念的一瓣心香。译者水平不高,又当酷暑赶工,误译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陈寿庚
198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