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记

陋室记

她说:“我总相信能把它弄出点什么名堂来。”

她活泼地向周围扫视了一圈,创作想象的光芒,使她的两眼炯炯发光。

这是城里一座小小的古老庙宇,她弄来改装成了一间居室。庙宇是三百年前信士们为一位高僧建造的。那位高僧凭着一片诚心,在这里苦苦修行,度过了他的风烛残年。由于长时期对他高功卓行的记念,信仰变成了膜拜。但因物换星移,庙产却日渐衰败,最后,残留的两三个和尚也不得不离此他去。风吹雨打,年复一年,碧绿的琉璃瓦上长满了杂草。庙里褪了色的朱红油漆上描绘的褪了色的金龙的藻井依旧漂亮。但是她并不喜欢深色的屋顶,所以绷上了一块帆布,还在上面糊了墙纸。需要通风采光,在一边的墙上她开了两个大窗。凑巧她又有两幅尺寸相当的蓝色窗帘。蓝是她心爱的颜色,那是出自她眼睛的色彩。圆柱,房间里那又红又粗的固执的圆柱,使她有点压抑感,于是,她在那上面糊上根本不象是中国出产的令人愉快的墙纸。值得庆幸的是,她也用这种纸糊裱了四壁。纸是从一家本地店子里买来的,但是地道得象汉德逊公司的货色;非常好看的桃红色条纹,使得这地方立刻变得赏心悦目起来。房子后壁是一座神龛,那里放着一张大漆香案,香案后面是一尊入定的古佛。历代的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禀祷:有的祈求今生的福祉,有的想解除尘世的烦恼。而对我们这位女士来说,这儿不过是装置一个美国炉灶的绝妙场所。她不得不在中国买铺地毯,但是经过她精心挑拣,使你分不出和一铺英国爱克斯明斯特地毯有什么两样。自然,这是手工做的,不及英国货那么光滑吧,但已是一件够体面的代用品了。她从一个调离中国去罗马任职的公使馆人员那里买回一套异常精致的家俱,又从上海弄来细致、鲜艳的光洁花布做成套子。她收藏了不少令人艳羡的画,添箱礼品和自己买的一些东西,由于她的艺术才情,这些东西简直把房间布置成了个安乐窝。她需要一架帷屏,在这里英国货是没法弄到手的,于是她买了一架中国做的,正如她俏皮地说的那样:你一定会非常得意在英国拥有一架中国帷屏吧。她有为数不少的照片,嵌着银色框子。其中一张是施列斯威——郝斯坦公主的,一张是瑞典女王的,两张都签了名,都被摆在那架大钢琴上,这就给这房子看上去有住上人的气氛了。于是,万事俱备了,她怀着得意的心情环顾她所创造的业绩。说:

“自然,看起来还够不上一间伦敦居室的水平,但比起英国某些引人入胜的地方,比如说彻尔德汉呀,或威尔斯的顿桥的房子来,那还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