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学述论》简介
《近代中国史学述论》这本书是由.罗志田著创作的,《近代中国史学述论》共有59章节
1
自序
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我们今日实行的仿西式学术分科确立时间却不算长。不过,在20世纪初年中国“新史学”滥觞之际,章太炎、梁启超就已提出了类似今日所谓“跨学科研...
2
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张光直先生前些年在关注“西方社会科学的局限性和中国历史(以及其他非西方史)在社会科学上的伟大前途”这一问题时提出,由于既存“社会科学上所谓原理原则,都是从西方文...
3
一、图书分类与教学分科
中国先秦时代学在官守,学问趋于致用。既为用而学,自重专门,故有“学了无用,不如不学”的主张,所谓商人不必知书、士人不必习武(此大体言之),就是这个意思。也可以说...
4
二、区分“学理”和“致用”的尝试
实际上,在试图衔接西学时怎样使用中学术语表述新概念也曾困扰着近代学人。朱维铮先生曾将古代中国关于“学”与“术”的区别概括为“学贵探索,术重实用”,后来或因“术”...
5
三、国学可否例外或“独立”?
不过,中学毕竟是一个长期相对独立发展的系统,其总体上向不提倡分科之举,真要分而治之,在不少地方与西学并不能充分吻合。梁启超在试图区分“政”与“学”时就说:“凡一...
6
史学的履迹
...
7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几年前,胡厚宣在回顾其治学生涯时说,他“受王静安‘二重证据法’之启发教育,用甲骨文结合商史与商代遗迹,来解决甲骨学殷商史上的重要问题”。其中撰于抗战时期的《四方...
8
一、《山海经》在清代学统中的沉浮
如果详细重建《山海经》在历代学者认知中形象的演变这一长期历程,以该书为一面镜子来映照不同时代不同学人对其内容究竟是否可信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据的态度之变化,应能...
9
二、民国学者对《山海经》的不同认知
这样看来,民国学者在研究中使用《山海经》一类书籍原不需特别的“思想解放”。既存研究一般似不认为光绪初年出现了多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观念的突破,《山海经》等材料早已...
10
三、余论:学术传统的中断与更新
本在《书目答问》“古史”类中的《山海经》竟然被许多民国学人视为异端这一现象充分提示出近代中国学术传统的中断(不是全断),而传统中断后的一个常态便是“假作真时真亦...
11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在民国初年的中国学术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开风气之作,基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新学术典范,这是学界大致的共识。[1]从今天的眼光看,胡适所为兼顾了继往开...
12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章太炎在1924年指出,当时的史学有五项弊端:一曰尚文辞而忽事实,二曰因疏陋而疑伪造,三曰详远古而略近代,四曰审边塞而遗内治,五曰重文学而轻政事(详后)。到19...
13
学术与社会视野下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编书之余的一些反思
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即将来临,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回眸”两字在我们的各类言说中出现得相当频繁,全社会似乎都带点怀旧的思绪(与19世纪末中国人主要面向未来的倾向大不...
14
前瞻与开放的尝试:《新史学》七年(1990—1996)
由一批“少壮派”台湾地区学术精英自办的民间纯学术刊物《新史学》创刊于1990年春,至今已出满7卷(第8卷已出两期)。几年前《中国史研究动态》已有两篇简约的介绍文...
15
一、办刊取向与栏目形式
《新史学》的《发刊词》称,“时代环境的转变将是刺激新史学诞生的最佳契机”,而该刊的发起正是有感于20世纪末世界秩序的变化和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并注意到电子计算机...
16
二、新领域、新视角与新诠释
《新史学》的文章究竟“新”在何处?大体言之,直接的新出史料并不多,但因新领域和新课题而导致的新眼光,却挖掘出相当数量的过去视而不见的新材料。而对既存史料的新诠释...
17
反思与展望
...
18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傅斯年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了学术的“对手方”问题,以为一件作品所述的故事如果具有“古今一贯”的超时空意味,则后人大致能了解;若其所述是“局促于一种人或一时代...
19
一、从“对手方”视角看既存近代中国研究
今日中国研究已成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学术,而近代更是西方研究中国的强项;即使中国学者在中国从事自身的近代史研究,实际也要因应两个方面——既要适应中国大陆本身的学术语...
20
二、发现在中国的历史
近年彭慕兰和王国斌等的研究有一个共性,即中西之间的“富强”程度在18世纪尚较接近,而双方国力的差距是在19世纪拉开的。梁漱溟很早就说,近代中国革命非自发,而是受...
21
解读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关于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简单反思
中国近代以“变”著称,可以说是一个变动的时代。 变动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产生出“动”就是好的观念。梁启超在20世纪20年代总结中国过去五十年的“进化”概况,颇...
22
让思想回归历史: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作为史学的一个子学科,思想史在今日西方是相对没落的。[1]以近代中国研究为例,自从李文森(Joseph R.Levenson)之后,似乎就少见思想史方面的著作。...
23
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开放型新史学
两千多年之前的诗人曾歌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大雅·文王》)的名句,在此辞旧迎新的世纪之交即将来临之时,20世纪中国史学的方法论,应该到了有所总结的时候...
24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近日不少学人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状不甚满意,而相对比较共同的不满即“理论”似乎被淡化;最有意思的是不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出生的中青年研究者对那一时代...
25
一、近代中国的变与不变
近代中国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变动既剧烈又频繁,张海鹏先生最近提出,近代中国百余年间有七次“革命高潮”。[4]张先生原文立意不在言“变”,但仍从一个侧面有力地体现了变...
26
二、学术传统的中断与传承
视野的开放并不意味着以一种偏向掩盖另一种偏向,趋新毕竟是近代中国的主流,且这一部分仍有相当多类似清季新政这样涉及较少的内容。许多以前关注的面相和问题有时虽不免给...
27
三、前后左右治史:史料与理论的互补
从我们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状看,不论是面向基层还是进一步从事上层研究,都应当依柳诒徵所言,将“今情达古意”落在实证之上。叶德辉曾赞赏《左传》的作者“于圣人笔削褒贬...
28
四、见之于行事:浅议史学表述
传统中国史学典范注重“言事”,除考证史实外,撰史的高下更多体现在表述层面对史事的去取裁断之上。这一典范导致对既存“史论”的明显轻视,盖一般史论近于言“理”,对“...
29
研讨的取向
...
30
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
近代中国各地社会变化速度及思想和心态发展的不同步,造成了从价值观念到生存竞争方式都差异日显的两个“世界”,这是我曾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论证过的见解。[1]有位不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