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非我:训诂、翻译与
历史文本解读[1]
史所记述,无非人物事迹。事有大小常乖,迹有虚实深浅,最是吃紧之处。蔡元培曾说:“编纂为探迹之学。凡所看记叙之书(日本人所谓历史的),皆属之。”[2]这也可说是读史方法,则史亦为探迹之学。唯迹不易探。盖迹微则易隐,甚至如章太炎所说,“空中鸟迹,甫见而形已逝”[3]。再加上“先王之陈迹”,未必即其“所以迹”(《庄子·天运》);而任何文字记载又多少带有翻译之意味(详后),则文本中迹之深浅,有时或更多反映翻译者(即记载者)的意志。这些都增添了史料解读的困难。然而文史不分家,训诂本也近似于翻译。若明确往昔的非我特性,承认文字记载的部分失真,进而尝试观空与观时的互动,或亦不失为一可以探索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