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以观变:从基本处反思民国史研究

知常以观变:从基本处反思民国史研究[1]

两三年前,在一篇命题作文中,我曾指出一个现象,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突飞猛进,研究者的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论著的增加幅度更大,不论是增长比例和论著数量,似乎都已超过了此前最著的中国古代史。[2]而在近现代史中,增长比例最显著的,无疑是民国史。不仅论著数量增长,并已渐成体系;经几代学人数十年努力的《中华民国史》[3],就是一个表征。

因朋友和师长的提携,我也曾参加过《中华民国史》的写作,却不敢自称是一个“民国史研究者”——不仅个人研究的时段常涉民国建立之前,更主要的是,即使在考察分析时间相同的人与事时,也很少将所讨论的问题(issues)定位在“民国史”之上,亦即不常以“民国史”为研究时的思考范围。所以,“民国史”是一个我还需要学习的领域。另外,因为自己也曾参与,不妨略作“自我批评”。以下所说,或是外行看热闹的门外话(不是客气),或是“过来人”的反思;且因研究不足,只能点到为止。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