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与人性的成长

专业发展与人性的成长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许家成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是一本开卷的书,其中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他们对实践的提炼。这次向大家展示的是特殊青年的美好的生活,这是自2005年以来向阳中心青年部生活教育的写照,也是他们对义务教育后智障者发展道路的探索。

在重庆江津长江岸边某社区一幢大楼中有一套房子,居住着一群和睦相处、看似寻常的人。他们是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之后,居住在这里的6名智障青年。他们遵循“提高生活质量”的理念,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过着支持性生活。他们探索着自己未来的人生之旅,也为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和家庭打探着生活之路。

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在方武、李宝珍老师的主持下,自1996年开办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专业,将新理念运作在智力障碍教育领域。最初,他们将自己编写的“双溪课程”从台湾引入大陆。直至今日,双溪课程还是许多学校学习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范本。双溪课程模式成为许多个别化课程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一个发展性课程。向阳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的学者一起采用国际智力障碍新理念,又开发了十大领域的功能性课程,这套课程在北京海淀培智学校以及国内其他培智学校实践,成效显著。接着,向阳中心开始探索环境生态课程、戏剧教学等,课程与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向阳中心还有一条线索值得一提,就是教育与康复的整合。向阳中心自开办就让我感觉其运作模式与众不同,他们一直与医学等多专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最初的合作者就是重庆医科大学的邓安宁教授,随后他们与更多的医学院校和医院的专业人士合作。面对专业资源匮乏的问题,向阳中心有计划地将台湾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戏剧治疗和音乐治疗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地引入大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断扩展的教育与康复整合的专业模式。尤其在动作教育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专业优势,在这个领域,他们挑战着核心障碍。

1994年,在方武和李宝珍老师精心安排和引荐之下,我们认识了夏洛克教授,有机会在本领域一流学者的引领下,以国际的视野来理解中国智力障碍研究与事业发展的未来。这就有了今天的话题,在生活质量的引领下对特殊青年美好生活方案的推动。

专业的发展引领了人性的成长。我们不断探索专业的创新,实际是在为这个专业服务的人群开拓人生的道路,促进人性的发展。

在“美好生活”的推动方案中,向阳中心青年部秉持这样的专业理念:在生活质量成果导向的引领下,通过支持、服务开展活动,实现独立、社会融合,具有生产力,最终过上满意幸福的美好生活。

这种理念包含着人性成长经历的不同阶段也让我想起了向阳中心提倡的另一种美好——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的四个发展阶段。

好照顾,有两个理解的角度,其一,这是人发展的一个起点,一个婴儿出生后就需要母亲和其他家人的照顾,当事人首先要成为好照顾的人,再逐步向自理、自立的层面发展;其二,顾及照顾者的压力、负担、对当事人的态度。这种表述是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人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成果性的表述。让人切实地做,也因此让当事人逐渐成为生活自理的人。

好家人,让在不同居家环境中的当事人成为“让他人放心的家人”。这是很多这样的家庭希望的情形,但是如果不努力就达不到,努力的方式不科学效果也不理想。它关系到个人、家庭的基本需要、安全和健康。

好帮手,是让当事人活出生活意义,在机构、家庭和社区中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外可以从事服务性工作,在家可以承担家务事,成为一个真实有用、参与社区、融入家庭生活的人,并在其中体验到人的价值感。

好公民,这是在常态的生活环境中,在支持系统持续的协助下,实现就业和居家,过上一种平常人的生活,这就是老百姓(公民)追求的美好生活。

这是人性成长的四个阶段,也是生活的四种状态,当这四种状态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与理想的联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就成为了特殊青年可以实现的人生追求。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其实也不尽然),但是对一个心智障碍的个体,这是一个令人期待和激动的生活目标,在这个目标背后蕴含着一种理想引领之下的专业发展。在美好生活愿景的指引下,我们要用不断创新的专业发展,为人性的成长开拓道路。

向阳中心就是为实现这种理想境界孜孜不倦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