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青年美好生活编辑要旨

特殊青年美好生活编辑要旨

李宝珍

2011年12月20日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美好生活,无论他的身世背景、智力功能。

对于从事心智障碍特殊青年服务的机构而言,提供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问题就在这些特殊青年(尤其是需较多支持者)就业困难,往往在漫长的等待就业过程中,错失了体验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经历,不是要坐在模拟的工作台边长时间地培养工作技能,就是劳动终日领取一点象征性的酬劳,回到住处却不会做饭烧菜、打理家务,甚或需居住在一个隔离式的机构接受别人为他管理的生活,才二十来岁就开始养老的日子。殊不知“就业”并非人生的目的,尽情生活才是人生所需。我们主张能就业就要敬业,不能就业就要敬重生活,敬重生活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去过每一天,不要填空,不要敷衍。当职业求而不得时,何不回过头来看看如何让“无业”的人们回归生命的本质,用最少的资源,过一样完整的生活、完成个人的一生?

什么是完整的生活?

完整的生活应该有四个面向:生活、工作、学习与休闲。

“生活”指的是日常生活,处理个人生活所需的相关事务,包括食、衣、住、行、健康与财务等。通常每个人有不同的作息习惯,也要依他自己的生活条件去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

“工作”指的是每日(假日除外)例行、有产出或成果以利他人,并以此获得他人给予的酬劳的简单劳动。由于是利他的工作,因此通常会依据他人或工作的需要安排工作作息,而且为了尽忠职守,工作作息会先于其他。

“休闲”指的是一个人从事日常生活及工作劳动之余的闲暇时光,可以从事自己最想做、最感兴趣的活动,但是它一定是要“有空”的时候才能做的。

“学习”是人的天性,人心追求知识、追求成长,尤其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更专业、休闲更丰富时,更要学习。学习形式多样但都要占据生活中的一段时间。人们会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是牺牲休闲时间,还是牺牲日常生活的时间,就要看个人的取舍了。我们的特殊青年也要学习,但他的学习是不是他想要的,如何让他有学习的急迫感来求你教他,这才是美好生活要推动的力量!先推动他产生学习的热情,然后支持他学习!

向阳中心原来专门研发有关智力与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模式,已有“生活核心课程模式”“生态导向课程模式”“戏剧应用教学模式”“新专业整合的课程模式”的整套运作流程面世,以供各特殊教育学校及民办启智机构作为教学时的参考,现有偌大的需较多支持的智障青年群体离开学校以后无法顺利就业,亟待有针对特殊青年的服务模式来接续教育服务,以支持他们的社会生活。大多数的青年/成人服务都是在职业训练部分着力,即使是在少数社区居住的方案中对于未就业青年的日间生活也一直找不到重心,更不要说以养护机构形式提供生活服务的方案,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老。基于此,向阳中心首次提出“敬重生活”的构想,让大家把焦点放在支持特殊青年/成人关注、参与并经营自己的生活上。生活不是天生就会的,生活比工作更需要学习。如果学不会,我们还要有创意地编织一个生活的支持计划,想方设法地让他们感受生活的意义。对特殊青年来说,有意义的生活才是有质量的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是一切身心障碍服务的终极目标,但是生活质量不是只支持一个人获得他想望的事物,还要让他想望的事物是经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他也要为自己的愿望负责,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价值。为什么我们仅凭访谈技术就可以引导一个人说出他的想望?这样的想望有多少深度?什么是一个人真正的想望?人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望是什么?

“人要穿破多少双鞋子才知道路有多长?人要走多少里路才知道自己的方向?”美好生活的服务就是希望特殊青年们也能自己先踏踏实实地走一段路、探索自己的想望,直到他愿意为之付出,直到这个想望成为他的生活的重心、一个让他活下去的理由,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的服务找对了方向。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有个重心,生活的重心推动一个人去展开他面前的生活。特殊青年的生活更需要有个重心,只是这个重心是什么,如何帮他找到这个重心或者建立一个重心,如何在原来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推动生活生生不息的力量,成为专业的服务机构可以开发的一条新路。

2005年9月向阳中心为6位毕业生组成了青年部,开始了这个寻找生活重心之旅。我们之前参加了很多次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前主席罗伯特·夏洛克(Robert Schlock)教授的社区化、生活质量、支持等主题的研习,但一直苦于无机会实践,等到终于有了6位从小在向阳中心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青年毕业,我们很想看看支持与生活质量的概念如何作用在这几位青年的身上,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重心,“用有限的资源过上自己的美好生活”。经过9年的努力,青年部的师生共同经历了充实而奇妙的旅程,探索、感受、发展……至今他们成为了向阳中心青年童剧团的导演、舞美和演员,他们享有各自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休闲的时光,“美好生活的推动”成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青年部的同仁历经数次修订(从2011年至今),完成了美好生活大纲及评量表的编写。为了利于推广,大纲本身只设计了一页,因为生活本来简单,因人而丰富,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显现出了服务的专业与心思。大纲的评量表则展现出对简单生活的质量要求,以帮助服务人员从客观的角度发现服务的不足。我们希望美好生活推动大纲、评量表及其服务模式的出版可以帮助以任何形式提供特殊青年/成人服务的机构,如福利院、青年宿舍、社区家庭等,考虑如何去为服务对象建立生活重心,成为他们美好生活的第一推动!

为什么要用“推动”这个词?以前我们用过“服务”“支持”“经营”等来突出我们的专业作为,这些作为都很有益,但我们用“推动”来代表我们从一个重要的起点切入,引发一连串的主动反应,形成生活上的良性循环。如果您还是习惯用“支持”或“服务”也是可行的,因为美好生活的推动模式也是脱胎于“支持”概念的。

美好生活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最高目标,服膺生活的质量指标,相信人的独立性、社会融合、生产力与个人满意度是衡量生活是否美好的有效参照,因此本美好生活推动大纲的内容包括人生的工作时光、生活时光、学习时光、休闲时光四个面向,追求独立性、社会融合、生产力与满意度的提高。作为生活质量与支持强度等研究的本土化尝试,但愿它能落地生根成为我们社会福利服务的新文化,以回馈生活质量与支持概念的原创者的苦心。

特别感谢:

* 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AAIDD)前主席罗伯特·夏洛克教授,从1980年开始把社区生活居住、支持性就业与生活质量的概念带入中国。

* 中国台湾中坜启智技艺训练中心前主任李崇信老师,将上述概念的实践精华多次在全国各地“传经送宝”“以爱补碍”。

没有他们的智慧与眼光就没有本书所呈现的成果,他们是本书所谓的“推动美好生活” 的第一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