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类活动设计原则
1.生活责任转移
生活是自己的,我们必须把学员的生活还给他们自己负责。所以每一学期的第一周应设定以下几个主题与所有学员讨论。
(1)个人卫生、衣物处理、房间清洁什么时候做?
(2)一周的三餐吃什么?谁去买?谁来煮?
(3)“家庭”和活动中心的公用区域(如客厅、阳台、冰箱等)什么时候清洁?谁来清洁?
(4)确定锻炼身体的方式与时间,如瑜珈、知动健身操、针对性减肥操等。
(5)特别主题的安排,如餐具的更换、房间的装饰计划等。
以便确定日常生活中普遍进行的四大类生活活动:三餐的解决、个人卫生处理、居住清洁维护、健康维持以及特殊需要(如吃药、月事处理等)的处理时间。
2.促进个人成长
在选择达成活动功能的支持方案时,会有多种选择,比如搭乘公交车,对某个个案而言以下三种支持方案都是可行的——自然支持(售票员、司机)、跟随同伴、训练独立坐车。这时,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的是可促进其个人成长的支持方案:训练独立坐车。
3.重视活动品质
在只求学员达成生活活动与要求该活动的品质之间,应该更重视其活动的品质。比如:刷牙、洗脸,如果是训练则一定是要在其把牙齿和脸部的每个部位都清洁到位且动作精熟后才撤销“协助”;扫地时,门后面、桌子下面、墙角这些地方常常被忽视,教的时候则必须教导清楚,强调这些地方要打扫到位。
4.创造机会反复练习
在讨论日常生活分工的过程中,一方面,可用激励机制让该个案担任此任务,以便个案有更多的时间练习,从而掌握该技能。如:需要训练洗碗技能这个支持目标,可以选择餐具使用较多的一餐进行训练,如晚餐的碗很多,则该生就负责洗晚餐的碗 。另一方面,也可让每个学员以现有能力分担公共事务。如:小思只会独立拖地,那么晚餐后就负责拖客厅、餐厅、厨房的地,其他学员则分担洗碗、擦桌子、厨房整理等事务。这样每个人不仅有机会用一己之力为这个团体做出贡献,彼此间又可形成一个有效的自然支持网络。另外,故意安排独立工作日或划分各自的生活空间,都可以使每个人多多练习自己的生活技能。
5.自然情景
自然情景是一个生活中本来就会发生的某个情景,当这样的状况发生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要做这件事。如:饿了自然要吃饭,困了自然要睡觉。在自然情景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减少个案迁移和类化的困难,还能使他们更灵活地根据情景处理问题、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只会依据某些特定刺激做反应。如:拍戏来不及做饭了,可以去吃个米线;冬天太冷了,热水器的水温不够热了,就要烧水烫脚。而与性有关的问题在教导时则更需要注意隐私性,未见得一定要团体学习,可就个案个别的问题在情景中个别解决。
6.自然支持
自然支持系统包括社区里的人和身心障碍者本人,一定要合理利用。比如,去农贸市场买菜,固定去一个摊位能快速达成买菜功能,但如果工作人员多花一点时间,让尽可能多摊位的老板了解个案需要的支持是什么,那么整个市场里的商贩都是个案买菜的自然支持,则个案买菜时所受的限制自然会降到最低。此外,一个不会找路的学员与另一位很会找路的学员每天搭伴出门,他们就成了彼此的自然支持,又节省了工作人员的人力。
7.辅助措施
善用生活辅具、视觉提示系统等辅助措施有助于达成活动功能。
8.纳入学习时光
在自然情景中难以指导的,可纳入学习时光里成为一个学习主题。例如:地面脏与干净的判断,糖尿病人的饮食,穿着打扮的要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