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步:访谈
每到期末(六个月左右为一期),我们会专门排出一到两周的时间与青年部学员一起讨论、试行、确定下一期的ISP的内容。
找个人主目标。以团体讨论会、小组讨论或者个别讨论的形式,讨论他们想要的。讨论会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提供开放式的问题。问他们最近这个阶段,对生活有没有什么想法?有些学员就会开始散乱地讲一些想法,如果这些想法只是一些描述性话题,如“妹妹下周就要回家了”,那么我们就会提示性地问“妹妹回家你准备怎么办”,又或者直接提示性问:“你自己最近有没有什么想要的?有没什么想做的?有没有什么喜欢的?”通常有很明确或强烈想法的个案在这个阶段就能明确地表达出他的想法。如小明就会很明确地用手势和发音表达想要一个平板电脑;小珍就会明确地说想追某明星;小均就会想要结婚;小伟就会直接说想做马桶清洁,因为能得到报酬。工作人员会就此进一步与他们讨论深层次的目的。比如:用平板电脑的目的可能是想与人聊天,还是想看视频、电视剧,还是想玩游戏;追星的目的可能只是想多看看长得帅的男生;想结婚不过是因为身边有人结婚了而已。然后,工作人员再与他们讨论其想法在目前的可行性,比如明星在很远的地方;想结婚要先有女朋友,且还要考查女朋友合不合适。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再形成现阶段可行的方案,比如理性追星(看剧集,买相关书籍),先了解结婚是怎么回事等。
对于无法明确表达的个案,我们会进入第二阶段的讨论中。
第二阶段:依据日常生活实态(例如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提供结构性的问题。同时提供一些生活中实际事件的直观图片或视频,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好看的、干净的、整洁的等,让他们直接看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有趣之处。小思经过图片就选择出了她平常最喜欢的KTV,和平时最拿手的拖地。同样,选择好事情后再与她讨论做该事的目的。如去KTV可能是为了跟大家一起唱歌,拖地是为了让房间更干净、美观。
在这个阶段如果还是有个案无法表达出想法,我们就会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选择式的问。提供十几组代表生活中事件的实物或图片,经过十次以上选择,筛选出选择频率最高的事情。小新借由这种方式选择出喜欢洗碗、煮饭等事情。
如果担心此方式有可能不是个案真的想要的,或个案还是不明确,那么我们还可借由平时的观察或在接下来的推荐活动试行期找到个案真正想要或喜欢的。比如小新就是在休闲活动的试行期被观察到他喜欢的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么戴着耳机听音乐就是小新个人想要的目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可能大部分个案想要的都会是一些休闲玩乐的、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事物(吃的、穿的、用的),经过一段时期的推动后,我们在提升他们生活品质的同时,还要推动他们个人想要的愿望往一个更高层面上走。可用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三境来简要地总结愿望的层次: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美)的、灵魂世界(有意义)的。比如,小思想拖地,往上一个层次提升就是让她了解拖地是为了房间更整洁、美观;小新喜欢吃,往上提就是为了养生,了解吃的文化和吃的艺术。这样的提升可以通过访谈逐步让个案了解,也可在未来的学习活动中组织专门的主题让个案了解,从而促使个案形成自己的想法。
访谈的形式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团体的,团体的好处在于借由团体动力不仅可以让彼此畅所欲言还可以激发新的想法。比如:小珍(女生)因迷恋白娘子于是产生出想要修行的想法,小明(男生)受此启发想当师傅于是也想修行,小伟(男生)跟风也想修行,那么对于小明与小伟(男生),这何尝不是一个拓展人生经验的良机(总比我们工作人员硬塞给他们经验,还要为激发他们参与的动机想破头强)。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了解小明与小伟想修行的真正目的。
讨论过程中,如果个案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工作员切忌直接否定,而应考虑是否是一个拓展个案生活经验的契机,即使不是,也要跟个案讲清楚这个想法不能实现的原因。
在讨论会的过程中,把与学生讨论的内容用他们能看懂的符号(文字、简笔画等)写在白纸上,然后用一张特别设计的纸,让他们写下自己本期的愿望,并慎重签下他们的名字。至此,关于个人想要的访谈结束。
注意:每期个人想要的确定1~2个即可,作为ISP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