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普遍性

19.普遍性

我这里不是反对对于每种知识都要有点兴味;这种兴味对于形成心智确实是非常有用而且非常必要,但是这种兴味的养成必定要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和达到不同的目的来完成——不是为了谈话和虚荣而把头脑里塞满各种零星杂乱的东西。他有了这么多的无用杂物,能够和他可能遇到的谈论相媲美,似乎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他的脑袋是个无所不装的军火库,他无所不精,样样都懂,足以赢得任何人的羡慕。对于思辨的一切或者大多数对象都具有真实而正确的知识,这的确是一个优点,而且是一个极大的优点。但是,这是同一个人的心智很难达到的;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人是非常罕见的。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能够作为通常指导理解能力的例子。因为一个人要充分理解宗教上的事情以及共和政体里他的特殊职业上的事情,通常要用去他的全部时间。他是现实世界里的人,宗教也是他的高尚职业。很少有人能够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并且追求其底细——这是每个人正当而又特别的事务。虽然如此,很少有人能把他们的思想推展到普遍的知识,可是,我们怀疑,事业不大、空闲很多的人们,如果依次应用了探究的一切方法,远比平常可以取得的成就更为远大。让我回到本题,一个人从非本行里的知识所取得的一点领悟之目的和用途,是促使我们的心智习惯于各种观念和审核这些观念之间关系的正当方法。这就给予心智一种自由,采用几种方法把理解能力运用于探究和推理(这些方法是最有技巧的人所使用的),使得心智谨慎、明智,并且富有适应能力而能够更加紧密、更加善于处理一切研究中事情的曲折。此外,这种对于一切知识之不偏不倚的普遍爱好,在心智还没有专注于任何知识,热爱其可爱之处之前,会阻止另外一种弊病。这种弊病在那些从开头就仅仅习惯于知识的一个部分的人们身上都易看到。让一个人专心致志于一种知识的沉思,那就是最为主要的事了。心智精通那个对象的一点一滴,就会把其余的东西,不管多么疏远,都收在这同一见解之中。一个形而上学家会直接把耕耘和园艺作为抽象的观念来思考,而博物史不会给他什么意义。相反地,一个炼金术士化整为零,会把神性化成他的实验室的箴言,用盐、硫和汞来解释道德,并且把圣书和所有神圣的奥秘硬说成是点金石。[1]我有一次听到一个较有音乐才能的人严肃地把摩西的七日配上音符,[2]这样一来似乎就采用了创世的标准和方法了。要使得心智不着魔并不是一件小事,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使心智对于整个的知识有一个公正而平等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到整体的次序、品级和美丽,并且根据每门科学适当的次序和有用的程度,给予这几门学科以明确的领域。

如果这就是老年人认为不必要,或者不易做到的事,那么在培养青年人时加以实行,至少是适宜的。教育的事情,我在第12节里说过,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一门科学,而是当他们要专门从事这门科学的时候,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科学。如果人们长期以来只习惯于一种思想或者一种思想方法,他们的心智逐渐僵化而不易转到另一种思想或者思想方法。所以,我认为给他们这种自由,使他们能够深入各种知识,并在各式各样的知识宝藏里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但是,我并不想把它作为各种知识的宝藏,而当做思考的多样和自由,作为增加心智能力和活跃思想的办法,而不是作为扩大心智所存知识的办法。

[1]瑞士(1493年)的医生帕拉切尔苏斯(Paracelsus)认为盐、硫和汞是人体的主要构成物。疾病是这些构成物相互分离或者失调所致。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士认为点金石能把劣等金属,如铅、锡之类,化为黄金。

[2]详见《旧约·创世纪》。犹太教人认为《五卷书》是摩西所作。